禅邑的西藏
禅邑的西藏
他在网络上的名字叫禅邑,从来没看过关于禅的书,起这个名字,因为从西藏回来,他觉得看透了很多事情。
偶尔,他也会去聊天室,碰到可以和他聊聊西藏的网友,因为激动的缘故,他的手就会在键盘上发抖。
据说,他在从拉萨回北京的飞机上没有遮拦的哭了,因为他爱。
在一个咖啡馆安静的角落里,我摊开笔记本,请他谈谈关于西藏的事情。
他点了根烟,有短暂的沉默,似乎不知从何谈起。
我只能讲讲,我的西藏,他说。
于是,他给了我下面的一些片断,或者确切的说,是在他的语言中我捕捉到的某种印象,就如他说的,西藏是个太需要去感觉的地方。
而我,现在要感觉的是一个深爱着西藏的人。
听说,藏族人有个说法,从远方来的人第一眼看到布达拉宫的金顶,如果金顶上有光芒闪耀,那这个人就有福了。
不知道,神灵对于从远方而来的异族旅人,是不是有这么的慷慨。不过,禅邑并不连贯的叙述就从布达拉宫开始。
那简直就是天宫啊!他一上来就给了我一个感叹句。
那真不是用雄伟可以形容的,他又马上补充,然后,他的目光停留在远方,好象又再次沉浸到那些难忘的记忆里,脸上带着迷醉的神采。
是了,我想在布达拉宫,一定有什么给了他初次的震撼,不只是这座红山上的圣殿本身的宏大气派,而是别的什么,是我在谈话开始的阶段还没有捕捉到的东西。
可能,那一刻的禅邑也是一样的迷惘,他掩饰不住自己的激动,但又并不是很清楚激动的根源在哪里。
我在他的叙述中看见布达拉宫的经堂,幽暗的经堂里,成百上千盏酥油灯昼夜供奉着世代流传的神明,空气中弥漫着酥油点燃后浓重的味道。
他一步步走近,让这种气息将他完全的包围起来,他是不是从这闪闪烁烁的灯火看到了一种从未体会过的虔诚。
他见到一个看来并不宽裕的藏民,手里抱着一大包酥油,嘴里念叨着经文,把酥油一块块的放进经过的每一个长明灯里。
那种像水缸一样巨大的长明灯里满满的都是酥油,这里面恐怕积累了千千万万个虔诚的祈祷。空地上,有几个藏民和喇嘛在细心的擦拭替换下来的酥油灯,禅邑很自然的加入他们的工作,于是,那种浓重而吉祥的气息就深刻的留在他的记忆里。
这就是西藏的味道,他很认真的说,回来照片冲洗出来,还有这种味道,他有点孩子气的扬了下眉毛,但是语气很肯定。
我笑了,其实照片的气味是不是真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他与雪域高原的初次邂逅,震撼之余,他正在感觉属于自己的西藏。
而这里是充满着神明与灵性的土地,任何体验想来都不是过分的事情。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是在西藏,我觉得一定是有佛存在的,只要有诚心和决心,佛就一定会给他保护,禅邑说。
在西藏的第一个夜晚,因为严重的高山反应,他几乎彻夜未眠。他回忆说,那种头痛的感觉就好象有根绳子从太阳穴穿过,然后不停的拉扯,拉扯。
然而,他还是坚持着一大早就登上了去哲蚌寺的车,去看雪顿节的“展佛”。在山脚下,他第一个跳下车,在爬山的路上,他把同伴远远的抛在后面。
高山反应就这样奇迹般的消失了,也许,他开始的坚持不过因为哲蚌寺是他计划中的行程,后来呢,当他完全忘记了高山反应的时候,他是不是感觉到了一种神圣的召唤?
我再次走入他的叙述,那种万头攒动的场面,几乎西藏所有的人都聚集在哲蚌寺,路边是卖香人燃起的一堆堆的藏香,紫色的香烟象雾气一样笼罩在天空中。
上山的路熙熙攘攘,脚下是没有台阶的山路,都是风化后变的松散的石头和沙砾,睬上一脚要滑一下。
我很惊讶,居然没有人摔倒,他说,只要你身子一歪,旁边就有人把你扶住,并不认识的人们互相搀扶着往山上走。
他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蓬头垢面,没有像大昭寺前的朝圣者那样带着护膝和木制手套,就那么赤手赤脚磕着长头,将身体一次次的匍匐在粗糙的沙砾上。
很难讲,是什么样的磨难,才能造就如此的虔诚,肉体的痛苦已经远离,只剩下不朽的灵魂,在神灵的注视下蹒跚前行。
在安静的咖啡馆里,禅邑是否还能回忆起当时海潮般此起彼伏的祈祷声,恐怕在哲蚌寺他受到的第二次震撼远远超过布达拉宫的宏大带给他的惊诧。
他说,佛缘。
我开始隐约从他的言语中捕捉到这两个字的含义。
禅邑在同行人中总是创造着奇迹,比如,他从药王山搬回了三块经片。
那个中午别人都在吃饭,行程上并没有药王山的名字,因为嫌那里不好走。
他自己找了当地的车去了,绕过一座臭气熏天的垃圾堆,他已经站在通往药王山的路口。
路旁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几个藏族的小孩坐在地上,在一些石板上刻着经片,手里拿的小凿子和锤子,竟然比用笔书写还要流利。
是不是根植在心中的神圣,让他们也变的如此灵性?
禅邑说,当他看到药王山的时候,他又深深的吸了口气,因为一座完全是历年的经片堆积起来的“山”,竟然和真的药王山一样高。
看守药王山的一个老喇嘛用不很流利的汉语给他介绍药王山的历史,他们谈的很投机,临走的时候,老喇嘛让他自己去挑几块喜欢的经片。
当时真是兴奋极了,他说,简直有点不敢相信。
他最喜欢的经片是个彩绘的神像,后来知道那就是保佑人福寿安康的白度母,老喇嘛说他,很有眼力。
已经不可能知道是什么人刻了这块经片,他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完全不懂绘画的人,凭着执着的信念在石板上雕刻心中的神灵,质朴的线条和质朴的色彩,完成一种质朴的信仰。
我想,这看似粗糙的经片,比起精致的唐卡更让人感动。因为后者是让人去爱佛,前者是对佛的爱。
你体会的西藏是一种佛性,对吧,在禅邑点第三支烟的空隙,我问。
他看看我,没有下结论。
从日喀则回拉萨的路上,遇到前边的路被泥石流冲坏了,于是,车在路边停下来,他又开始叙述。
下了车,他信步走到公路边的一处破旧的房子前,他很快发现这不是废弃的房子,而是住着藏民。
低矮的篱笆和残破的石头垒起一个小院,地上全是烂泥,只能踩着一块木板走过去,通过一扇狭窄的门,才能来到后院。
后院是一样的简陋,但拾掇的很整齐,空地上放着一盆盆野花,让人觉得这里的主人很懂的生活。阳光从干净的天空中洒下来,照着小院和一间低矮狭小的屋子。
这里住着的是一位95岁的老太太和她的小孙子,她的灶台上方还挂着已经泛黄的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像。
贫困并没有压垮这位老人,或者说,她已经没有把贫困放在心上。老人的脸上是一种难以表达的平和,似乎所有的苦难都已经化解在每一条皱纹里面。
我在禅邑的语言里体会,仿佛可以看到她脸上的平静和某种永恒。灵息吹拂的土地,艰辛粗糙的生活,信仰与现实,在她的岁月里已经得到了融合。
有时候,贫穷与富足不是用钱来衡量的。
她的世界和谐而单纯,简单就是此生。禅邑通过导游告诉她,您住的地方真的很美。老人回答,这里一直如此。
于是,可以没有山没有水,没有蓝天微风,没有膜拜没有狂热,万佛归一,老人的祥和已经包含一切。
原来,禅邑在西藏的佛性中看到的是禅意。
原来。
他的叙述也就嘎然而止,杯中咖啡已冷,我的笔记本一片空白,而内心已经满满当当。
意犹未尽,我让他快速的回答我的几个问题。对你来说,西藏像什么——
乐器?
我想不是什么乐器,而是鼓槌重重的敲在一叠厚纸上的感觉,很厚重,很塌实。
石头?
是青金石吧,那种透明而悠远的蓝色石头,可以看到自己内心的那种感觉。
饮料?
不确定,有的地方像咖啡,有的地方像清水。
色彩?
大红大绿,蓝色和明黄,又都统一在一种灰色的调子里。
表情?
平和,没有脾气的地方,就是那个老人的表情。
男人还是女人?
我想,西藏包含着所有“人”的感觉。
感谢他回答我这些不伦不类的问题,临别时我问他对于西藏还有什么打算。他说:我想每年都去一次,下次要去看看唐古拉山。
每年都去?我说。
对啊,他笑了,这是我的西藏,我只是回家看看。
他在网络上的名字叫禅邑,从来没看过关于禅的书,起这个名字,因为从西藏回来,他觉得看透了很多事情。
偶尔,他也会去聊天室,碰到可以和他聊聊西藏的网友,因为激动的缘故,他的手就会在键盘上发抖。
据说,他在从拉萨回北京的飞机上没有遮拦的哭了,因为他爱。
在一个咖啡馆安静的角落里,我摊开笔记本,请他谈谈关于西藏的事情。
他点了根烟,有短暂的沉默,似乎不知从何谈起。
我只能讲讲,我的西藏,他说。
于是,他给了我下面的一些片断,或者确切的说,是在他的语言中我捕捉到的某种印象,就如他说的,西藏是个太需要去感觉的地方。
而我,现在要感觉的是一个深爱着西藏的人。
听说,藏族人有个说法,从远方来的人第一眼看到布达拉宫的金顶,如果金顶上有光芒闪耀,那这个人就有福了。
不知道,神灵对于从远方而来的异族旅人,是不是有这么的慷慨。不过,禅邑并不连贯的叙述就从布达拉宫开始。
那简直就是天宫啊!他一上来就给了我一个感叹句。
那真不是用雄伟可以形容的,他又马上补充,然后,他的目光停留在远方,好象又再次沉浸到那些难忘的记忆里,脸上带着迷醉的神采。
是了,我想在布达拉宫,一定有什么给了他初次的震撼,不只是这座红山上的圣殿本身的宏大气派,而是别的什么,是我在谈话开始的阶段还没有捕捉到的东西。
可能,那一刻的禅邑也是一样的迷惘,他掩饰不住自己的激动,但又并不是很清楚激动的根源在哪里。
我在他的叙述中看见布达拉宫的经堂,幽暗的经堂里,成百上千盏酥油灯昼夜供奉着世代流传的神明,空气中弥漫着酥油点燃后浓重的味道。
他一步步走近,让这种气息将他完全的包围起来,他是不是从这闪闪烁烁的灯火看到了一种从未体会过的虔诚。
他见到一个看来并不宽裕的藏民,手里抱着一大包酥油,嘴里念叨着经文,把酥油一块块的放进经过的每一个长明灯里。
那种像水缸一样巨大的长明灯里满满的都是酥油,这里面恐怕积累了千千万万个虔诚的祈祷。空地上,有几个藏民和喇嘛在细心的擦拭替换下来的酥油灯,禅邑很自然的加入他们的工作,于是,那种浓重而吉祥的气息就深刻的留在他的记忆里。
这就是西藏的味道,他很认真的说,回来照片冲洗出来,还有这种味道,他有点孩子气的扬了下眉毛,但是语气很肯定。
我笑了,其实照片的气味是不是真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他与雪域高原的初次邂逅,震撼之余,他正在感觉属于自己的西藏。
而这里是充满着神明与灵性的土地,任何体验想来都不是过分的事情。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是在西藏,我觉得一定是有佛存在的,只要有诚心和决心,佛就一定会给他保护,禅邑说。
在西藏的第一个夜晚,因为严重的高山反应,他几乎彻夜未眠。他回忆说,那种头痛的感觉就好象有根绳子从太阳穴穿过,然后不停的拉扯,拉扯。
然而,他还是坚持着一大早就登上了去哲蚌寺的车,去看雪顿节的“展佛”。在山脚下,他第一个跳下车,在爬山的路上,他把同伴远远的抛在后面。
高山反应就这样奇迹般的消失了,也许,他开始的坚持不过因为哲蚌寺是他计划中的行程,后来呢,当他完全忘记了高山反应的时候,他是不是感觉到了一种神圣的召唤?
我再次走入他的叙述,那种万头攒动的场面,几乎西藏所有的人都聚集在哲蚌寺,路边是卖香人燃起的一堆堆的藏香,紫色的香烟象雾气一样笼罩在天空中。
上山的路熙熙攘攘,脚下是没有台阶的山路,都是风化后变的松散的石头和沙砾,睬上一脚要滑一下。
我很惊讶,居然没有人摔倒,他说,只要你身子一歪,旁边就有人把你扶住,并不认识的人们互相搀扶着往山上走。
他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蓬头垢面,没有像大昭寺前的朝圣者那样带着护膝和木制手套,就那么赤手赤脚磕着长头,将身体一次次的匍匐在粗糙的沙砾上。
很难讲,是什么样的磨难,才能造就如此的虔诚,肉体的痛苦已经远离,只剩下不朽的灵魂,在神灵的注视下蹒跚前行。
在安静的咖啡馆里,禅邑是否还能回忆起当时海潮般此起彼伏的祈祷声,恐怕在哲蚌寺他受到的第二次震撼远远超过布达拉宫的宏大带给他的惊诧。
他说,佛缘。
我开始隐约从他的言语中捕捉到这两个字的含义。
禅邑在同行人中总是创造着奇迹,比如,他从药王山搬回了三块经片。
那个中午别人都在吃饭,行程上并没有药王山的名字,因为嫌那里不好走。
他自己找了当地的车去了,绕过一座臭气熏天的垃圾堆,他已经站在通往药王山的路口。
路旁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几个藏族的小孩坐在地上,在一些石板上刻着经片,手里拿的小凿子和锤子,竟然比用笔书写还要流利。
是不是根植在心中的神圣,让他们也变的如此灵性?
禅邑说,当他看到药王山的时候,他又深深的吸了口气,因为一座完全是历年的经片堆积起来的“山”,竟然和真的药王山一样高。
看守药王山的一个老喇嘛用不很流利的汉语给他介绍药王山的历史,他们谈的很投机,临走的时候,老喇嘛让他自己去挑几块喜欢的经片。
当时真是兴奋极了,他说,简直有点不敢相信。
他最喜欢的经片是个彩绘的神像,后来知道那就是保佑人福寿安康的白度母,老喇嘛说他,很有眼力。
已经不可能知道是什么人刻了这块经片,他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完全不懂绘画的人,凭着执着的信念在石板上雕刻心中的神灵,质朴的线条和质朴的色彩,完成一种质朴的信仰。
我想,这看似粗糙的经片,比起精致的唐卡更让人感动。因为后者是让人去爱佛,前者是对佛的爱。
你体会的西藏是一种佛性,对吧,在禅邑点第三支烟的空隙,我问。
他看看我,没有下结论。
从日喀则回拉萨的路上,遇到前边的路被泥石流冲坏了,于是,车在路边停下来,他又开始叙述。
下了车,他信步走到公路边的一处破旧的房子前,他很快发现这不是废弃的房子,而是住着藏民。
低矮的篱笆和残破的石头垒起一个小院,地上全是烂泥,只能踩着一块木板走过去,通过一扇狭窄的门,才能来到后院。
后院是一样的简陋,但拾掇的很整齐,空地上放着一盆盆野花,让人觉得这里的主人很懂的生活。阳光从干净的天空中洒下来,照着小院和一间低矮狭小的屋子。
这里住着的是一位95岁的老太太和她的小孙子,她的灶台上方还挂着已经泛黄的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像。
贫困并没有压垮这位老人,或者说,她已经没有把贫困放在心上。老人的脸上是一种难以表达的平和,似乎所有的苦难都已经化解在每一条皱纹里面。
我在禅邑的语言里体会,仿佛可以看到她脸上的平静和某种永恒。灵息吹拂的土地,艰辛粗糙的生活,信仰与现实,在她的岁月里已经得到了融合。
有时候,贫穷与富足不是用钱来衡量的。
她的世界和谐而单纯,简单就是此生。禅邑通过导游告诉她,您住的地方真的很美。老人回答,这里一直如此。
于是,可以没有山没有水,没有蓝天微风,没有膜拜没有狂热,万佛归一,老人的祥和已经包含一切。
原来,禅邑在西藏的佛性中看到的是禅意。
原来。
他的叙述也就嘎然而止,杯中咖啡已冷,我的笔记本一片空白,而内心已经满满当当。
意犹未尽,我让他快速的回答我的几个问题。对你来说,西藏像什么——
乐器?
我想不是什么乐器,而是鼓槌重重的敲在一叠厚纸上的感觉,很厚重,很塌实。
石头?
是青金石吧,那种透明而悠远的蓝色石头,可以看到自己内心的那种感觉。
饮料?
不确定,有的地方像咖啡,有的地方像清水。
色彩?
大红大绿,蓝色和明黄,又都统一在一种灰色的调子里。
表情?
平和,没有脾气的地方,就是那个老人的表情。
男人还是女人?
我想,西藏包含着所有“人”的感觉。
感谢他回答我这些不伦不类的问题,临别时我问他对于西藏还有什么打算。他说:我想每年都去一次,下次要去看看唐古拉山。
每年都去?我说。
对啊,他笑了,这是我的西藏,我只是回家看看。
关于我们: CCT 康辉国旅- 四川中国康辉国际旅行社 『 点击查看电子地图 』
CCT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旅行社许可证号:L-SC-GJ00030 国际一类社
中国国家旅游局指定办理中国公民出入境游的国际旅行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仙桥北路3号SOHO大厦3楼 - 康辉国旅总部. 旅游接待A23室
TEL:86-28- 86082622 / 86082022 / 86080300 FAX: 86656234
CCT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旅行社许可证号:L-SC-GJ00030 国际一类社
中国国家旅游局指定办理中国公民出入境游的国际旅行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仙桥北路3号SOHO大厦3楼 - 康辉国旅总部. 旅游接待A23室
TEL:86-28- 86082622 / 86082022 / 86080300 FAX: 86656234
Sponsored Links
特别声明:
A:关于美景旅游网独立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版权由我们全部保留;
2、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任何网站及媒体均可以免费使用,如转载我们的文章或图片,
请注明来自美景旅游网 并链接到 www.mjjq.com,商业用途请先联系我们;
3、免责:我们在我们能知悉的范围内努力保证所有采写文章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但不对真实性和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本站采写文章图片如果和事实有所出入,美景旅游网不承担连带责任;
B:关于美景旅游网采用非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页面的文章、图片等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2、免责:由于采集的图片、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内容页面标注的作者、出处和原版权者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您是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所有人,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如果您反对我们的使用,本着对版权人尊重的原则,我们会立即删除有版权问题的文章或图片内容。
3、本页面发表、转载的文章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A:关于美景旅游网独立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版权由我们全部保留;
2、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任何网站及媒体均可以免费使用,如转载我们的文章或图片,
请注明来自美景旅游网 并链接到 www.mjjq.com,商业用途请先联系我们;
3、免责:我们在我们能知悉的范围内努力保证所有采写文章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但不对真实性和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本站采写文章图片如果和事实有所出入,美景旅游网不承担连带责任;
B:关于美景旅游网采用非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页面的文章、图片等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2、免责:由于采集的图片、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内容页面标注的作者、出处和原版权者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您是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所有人,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如果您反对我们的使用,本着对版权人尊重的原则,我们会立即删除有版权问题的文章或图片内容。
3、本页面发表、转载的文章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西藏旅游
Tibet Travel
西藏旅游目的地
走进神秘西藏
西藏风光图库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