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行笔记(四)
4.22
里程:115公里 时间:4小时(实际11小时,其中塌方堵车7小时)
行程:德钦──盐井(北纬:29度2.17分 东经:98度36.51分 海拔:2668米)
出德钦向北10余公里,便可看到梅里雪山。梅里雪山属于横断山脉,也属怒山山脉,绵延150余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其中最高的山峰,即梅里雪山的主峰,被称为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也是云南的最高峰。
传说中的“卡瓦格博”是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大臣,“是一位头戴银盔,身着白色战袍,手持银箭和银鞭,骑着一匹白色神马,十分威武英俊的王子”。故梅里雪山又被称为“太子雪山”,其十三座山峰亦被称为“太子十三峰”。他位居藏区八大圣山之首,不仅为附近的藏民尊为神灵,且每年都有来自青海、甘肃、西藏和四川的藏民前来转山朝拜。特别是在羊年,朝拜人数甚众,因为传说卡瓦格博属羊。
卡瓦格博峰虽仅6740米,但山上气候变化之异常,及地形之复杂,比之珠穆郎玛峰尤甚。其山体小而破碎,切割得非常厉害,冰川极多,冰雪崩也极为频繁。20世纪内,英国、美国、中国、日本的登山队曾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攀登,均未成功。并有中日联合登山队的17位勇士,于1991年不幸因雪崩丧身于此。卡瓦格博峰至今仍为一座处女峰,而当地的藏民认为攀登此峰是一种对神灵的亵渎,对此类登山活动亦十分反感。
梅里雪山不仅难于攀登,其主峰也难得一见,有人候上数月也未能得见。故当地人戏说要贵人来到,他方会露面。而我们运气很好,虽到其面前时峰顶云雾缭绕,但终得以见到卡瓦格博。然而,他真是高傲得很啊,就只是那么匆匆一面,让我们似惊鸿一瞥地望了一眼之后,便又隐去了,甚至连一张照片都不让我们留下。但也算是福气了。
这一路,群山贫瘠得厉害,植被少得可怜,山体滑坡的现象非常严重。山坡上那一道道被泥石流冲出来的印迹,就象是大山在哭泣,泪痕斑斑。
原打算今天赶到芒康,没想到途中遇上塌方,整个下午被拦在那儿动弹不得。因路断堵车整整七个小时,候至下午六点,终于通车,看来只能夜宿距塌方处30公里外的盐井。
德钦到芒康的路异常艰难,平均时速30公里都达不到,是滇藏路上最危险的一段,尤甚于川藏路上的“通麦天险”。公路两边的山体均出现大幅度的滑坡,植被全无;山上的土都被沙化了,石头大都被风化成页岩状,还有的山是由大块大块的卵石嵌在沙里形成的。此一路塌方之频繁,被称为“30里一塌方”,如果在雨季走这一程简直不堪设想。即使在这种干燥少雨的天气下,有的路仍被从松软的山体上塌下来的沙石冲断,只得用堆土机,甚至全凭人工,在沙石上开出一条路来让车辆通过。路面狭窄到只能容一辆车通过,公路左侧便是悬崖,车身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不断左倾,有时竟达到20度。习惯了在城里开车的人在这样的路面上驾驶,不由得心惊胆战。
到盐井时已是晚上了。盐井是一个乡,现划归西藏的芒康县,故到了盐井,就算是进藏了。盐井是川、滇、藏三省的交界,它东北与西藏芒康、四川巴塘相邻,南与云南德钦接壤,西与西藏左贡县相连。自古以生产井盐闻名,故被称为盐井。它在历史上是吐蕃往返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分为上盐井和下盐井。上盐井村居住的多是原住民──藏民,多信奉天主教;下盐井村居住的多是后来迁入的纳西族,多信奉佛教。──这是当地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
盐井的住民原来都信奉佛教,天主教是在19世纪60年代传入的。──1858年,中、英、法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允许传教士在包括康区在内的边沿地区从事传教活动。于是,法国人以胜利者的姿态,争先恐后地闯入川、滇、藏交界处,──历来为清廷及藏政府难以顾及的四川巴塘、云南维西及德钦、西藏芒康及盐井等地,并以云南境内的察瓦博木嘎地区为传教据点。天主教的传入自一开始便遭到拉萨三大寺庙(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的强烈反对,但朝廷并未干预。直至后来,传教士的频繁活动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使朝野上下对传教士入藏之真实目的有所警觉”。1864年,察瓦博木嘎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天主教运动,教堂被毁,传教士的生命受到威胁,传教士们于1865年离开察瓦博木嘎,来到盐井。
传教士们以一种亲和的面目出现在盐井,大办慈善活动,很得人心,逐渐以天主教取代了佛教,并在此修建了雅卡龙天主教堂。自1865年天主教首次传入盐井,至1950年盐井解放为止,先后有17位神父和传教士在此宣教,分别来自法国、德国和瑞士。在此期间,佛教与天主教之间曾多次发生冲突,最剧烈的一次是在20世纪40年代,天主教神父为武装僧人所杀,从此外国传教士在盐井的传教活动宣告结束。而近百年的传教,使天主教的教义已在一部分教民心中扎根,再难令他们改换信仰。故于1951年,这部分教民向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提出要求,并获准让天主教堂再次成为他们活动的场所。
雅卡龙教堂是目前西藏境内的唯一一座天主教堂,现有一位藏族神父。据统计,当地信徒约有70多户,600余人,外地信徒有100余人,共740多名教民。在这三省交界处,三种不同的信仰也在互相碰撞之后,安然地融合在了一起。“在今日的盐井村,尚有一家人中或信天主教或信佛教的现象。在屋内的同一经堂中,挂着毛主席、释迦牟尼和耶稣基督的画像,各人按自己的信仰进行祈祷,并无争执。”
盐井没有招待所或旅社,故到了朋友介绍的老乡家借宿。男主人本是河南人,到这里十多年了,娶了当地的藏族女人。男主人很热情,女主人有些害羞,只是安静地做事,羞怯地笑。这一家在当地应算是富有的了,五间大砖房,前有院,后有园,房间收拾得挺干净。
男主人说,他们一家不信天主教。他到这儿十来年,从未去过教堂。
4.23
里程:271公里 时间:11小时
113公里
行程:盐井────芒康(北纬29度41.08分 东经98度35.48分 海拔3890米)
3小时
158公里
芒康────左贡(北纬29度41.16分 东经97度49.56分 海拔3700米)
8小时
从盐井出来,横断山脉顶着雪白的山峰在西边展开,如一道屏障挡住了我们的视线。由于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东延伸发生转折,形成了藏东南近于南北向排列的横断山:从东向西分别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其间挟持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即东部三江。芒康山是唐古拉山东延的一条分支,构成金沙江和澜沧江的分水岭;他念他翁山是唐古拉山东延的另一条分支,是横断山中最长的一支,构成怒江和澜沧江的分水岭;伯舒拉岭是念青唐古拉山的延续部分,构成帕隆藏布和怒江的分水岭。芒康县便处于三江流域的峡谷区。
芒康,藏语意为“善妙地域”,其前身为1912年所设的宁静县和盐井县。1960年两县合并,统称为宁静县,并于1965年改称为芒康县,隶属昌都地区管辖至今。
出了芒康,我们由214国道进入318国道,滇藏路与川藏路在此会合。这一段路并不算难走,但因为海拔较高,切诺基的动力明显不够,平均时速仅能达到22公里,慢吞吞地翻越了海拔4232米的拉乌山口(属芒康山),和海拔5300米的他念他翁山。在翻越他念他翁山时,我出现了轻微的高山反应:头微痛且嗜睡,一直睡到了左贡。
左贡,藏语意为“犏牛背”,位于他念他翁山脚,地处澜沧江、怒江和玉带河形成的“两江一河”流域,是茶马古道和历代商贾进出西藏的主要通道,这里的居民多为康巴人。康巴族是藏族的一个分支,康巴人无论男女都长得很漂亮,尤其是男子,长相英气十足、体格威武慓悍。康巴男子梳发辫,用红色的丝线与发辫相互盘结系于头顶,有的还在脸庞的一侧垂下一绺。这称之为“英雄结”,是康巴男子最突出的标志。康巴人极聪明,喜欢也善于经商,并到处游走,被称为“高原上的吉普赛人”,却又是“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之辈。──最富有的藏民多为康巴人,而川藏路上两处有名的强盗出没的地方──理塘及左贡,也正是康巴人的聚居点。
并不打算住在左贡,但昨天路上的塌方使我们必须宿于此。到左贡时天已全黑了,找到一家邮电招待所,车才停下来,便有好些人围拢来,把脸贴在车玻璃上,一个劲儿地向车里张望,全都是些头上系着英雄结的。院子里已经停了好几辆客车和货车,招待所也只剩了一间房。而在这里,我们确也不想分开了住,六个人挤在一处觉着安全些。不知怎么,总感觉此处阴险得很,男人们甚至把电棒和弩弓拿了出来,放在身边。
硬梆梆的木板床,被褥散发着异味儿。然而疲倦之极,钻进睡袋,说笑了几句便睡着了。
4.24
里程:295公里 时间:12小时
110公里 94公里
行程:左贡────邦达(海拔4300米) 邦达────八宿
2.5小时 5.5小时
91公里
八宿────然乌(海拔3990米)
3.5小时
一夜平安无事。
清早醒来,才推开门便惊叹了一声。──昨夜悄没声儿的一场雪,给群山换上了一身银装。太阳才露脸儿,镇上的人们还没起身,我们就出发了。大山也还在沉睡,静得很,车子在空山峡谷中穿行,坐在车里头便能清楚地听见引擘转动的声音,及轮胎与地面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山里比外面差不多晚了一整季,出发的时候已经可以穿短衫薄裙,而在这里又套上了夹棉的衣裳,车里边还开足了暖气。
左贡到八宿有70公里的柏油路,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高速公路了,大伙儿都加足了油疯跑。越过一个村庄时,我看见路上前前后后地走着几个背书包的孩子。仍是春寒料峭,在这样冷的地方,他们却穿得很单薄,看上去也很瘦弱,脸上脏兮兮的,有的还挂着两条鼻涕。然而,他们轻快地走着,看见我们的车子过来了,便候在路旁,兴高采烈地向我们挥着手,点漆似的黑眼睛亮闪闪的。雷停了车,我取出些铅笔和糖果给他们,也许是害羞,也许是不太懂汉话,有的孩子羞怯着接过了,有的却远远地躲开了去。
山里头能存活下来的生命,原是比外面的更蓬勃、更壮实。── 一路上除了灰色,几乎再看不到别的什么颜色。土地贫瘠得很,仅能长出些低矮的灌木,山石也嶙峋着。偶尔能见着几株桃树,多是长在山崖上的缝隙里,或是长在浅浅的小溪旁,或是长在荒废了的断桥边。虽无人欣赏、无人喝采,寂寞着却又在灿烂地盛开。而无论是多么小、多么偏僻的村庄,村头都种着些杨柳,发了嫩绿色的新芽。村民们更是爱在屋顶的平台放上几盆花草,或种在废弃的铁制压缩饼干盒子里,或种在用几根木条随意钉起来的长方形木盒里,也都茁壮地在生长,绿的葱绿着,红的艳红着。──这儿的大山盖着雪,是冷峻的;小溪里流着的水,是融化的雪,透心彻骨地冰凉;人能容身的,也只是些土夯的、简陋破败的屋子。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高山里,仍然有着各式各样的生命,到了时令便以各自的方式绽放,平平静静地、却又是坚忍地活着。
翻过怒江山,过了怒江,便进入八宿境内了。从怒江山下到江边的路,是有名的七十二道拐。──弯曲狭窄的土路,如雕塑刀在山壁上刻出的细细的线,呈“之”字形从山坡一直划到山脚。因拐弯处甚多,故名七十二道拐。我数来数去,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道拐,但每一道拐的幅度都相当大,多处达到180度。在这条山路上,我们遇到长队的军车。其实一路上,都不时地遇到运送物资的军车队,这时,我们总是停在路边让他们先过。一则他们的队伍长,抢不过他们;再则,也用这种方式表示我们的敬意。有时向他们揿几声喇叭以示招呼致意,他们也总要按两声作为回礼。跑这条线的汽车兵都相当年轻,有的尚稚气未脱,却稳稳地把着方向盘行驶在这险峻的山路上。每当看到这样声势浩大、整齐划一的队伍时,总让人激动。因为在他们身上,能感受到那强大的、军人的力,能看到军队的精神!
八宿,藏语意为“勇士脚下的村庄”,隶属昌都地区,县府驻白马镇。川藏线在这里分岔:川藏北线经帮达草原、昌都县,过那曲到拉萨;川藏南线则经然乌湖,过波密、林芝到拉萨。帮达兵站是这两条路的分岔口,我们在此折向南走川藏南线。
今天,我们第一次遭遇“搓板路”。一直弄不清这种路是怎样形成的,──到底是由于每年雨季时,山洪倾泻下来冲刷而成的呢,还是由于当地的筑路设备太原始,只能筑出这样的路来。总之,用“搓板”来形容它,是再恰当不过。车轮一驶上去,整部车就象是触了电,迅速地抖动起来,坐在里面的人,浑身也象是筛糠一样地随之颤抖。我一面使劲儿地用手抓着门边上的扶手,一面担心着车子是否会被抖散了架。当地人告诉我们,用80码以上的时速在这样的路上行驶,就不会颠了。而80码,这可是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啊!在这儿,我们不敢跑这么快,一则确实太危险;再则,试过之后,发觉颠簸的程度并没有因之减轻多少,反而对车子磨损得厉害。于是只有以十几公里的时速缓慢地行驶着,四周的风景也很枯燥,公路两旁尽是荒漠或盐碱地。
象爬虫一般,我们行至暮色将临。两山之间的距离慢慢地缩小,终于变成了一条狭窄的峡谷,峡谷之间流淌着一条小溪,公路也变得略微平整了一些。在河那边,因为天气转暖,山上的雪再覆盖不住,倾下来,蓬松着大堆大堆地倒在水旁;而河的这一边,公路边的山体也很脆弱了,在两处可能塌方的地段,用木头榫进山壁,搭了一个廊结构来撑住。雪沿着山体滑下来堆在路边,把原本就窄的路面变得更加狭小;化了的雪沿着山壁流下来,又再冻结了,成了长条长条的冰凌挂在山壁上;有的冰凌长得垂到了地上,与地上的积雪冻在了一块儿。暮色渐渐地加深,夜又来了。雪水把路面弄得很湿,车子压上去发出“嗤啦嗤啦”的声音,四周静寂得很,除了这声音外再也听不到什么。在车灯的照耀下,冰凌子则显得晶莹剔透,我们仿佛走在了冰雕的仙境里。
穿过峡谷,便到了然乌。这是一个雪山脚下的镇子,海拔近四千米。这一晚,全镇停电,雪山只能依稀辨出一个轮廓,却将星星衬得分外闪亮。这星光和几家饭馆里点着的汽灯,便成了小镇唯一的光源。我们预备到然乌兵站住宿,却不凑巧,刚赶上“八一”制片厂在此处拍片,兵站全部住满。好说歹说,仅准许我们将车子停在兵站的院子里,住房却是一间也腾不出来。路边虽有两家小旅社,黑乎乎地看起来很不稳妥,我们宁愿睡在车里。于是,就这么半坐半卧地,蜷在车座上过这一夜。
里程:115公里 时间:4小时(实际11小时,其中塌方堵车7小时)
行程:德钦──盐井(北纬:29度2.17分 东经:98度36.51分 海拔:2668米)
出德钦向北10余公里,便可看到梅里雪山。梅里雪山属于横断山脉,也属怒山山脉,绵延150余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其中最高的山峰,即梅里雪山的主峰,被称为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也是云南的最高峰。
传说中的“卡瓦格博”是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大臣,“是一位头戴银盔,身着白色战袍,手持银箭和银鞭,骑着一匹白色神马,十分威武英俊的王子”。故梅里雪山又被称为“太子雪山”,其十三座山峰亦被称为“太子十三峰”。他位居藏区八大圣山之首,不仅为附近的藏民尊为神灵,且每年都有来自青海、甘肃、西藏和四川的藏民前来转山朝拜。特别是在羊年,朝拜人数甚众,因为传说卡瓦格博属羊。
卡瓦格博峰虽仅6740米,但山上气候变化之异常,及地形之复杂,比之珠穆郎玛峰尤甚。其山体小而破碎,切割得非常厉害,冰川极多,冰雪崩也极为频繁。20世纪内,英国、美国、中国、日本的登山队曾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攀登,均未成功。并有中日联合登山队的17位勇士,于1991年不幸因雪崩丧身于此。卡瓦格博峰至今仍为一座处女峰,而当地的藏民认为攀登此峰是一种对神灵的亵渎,对此类登山活动亦十分反感。
梅里雪山不仅难于攀登,其主峰也难得一见,有人候上数月也未能得见。故当地人戏说要贵人来到,他方会露面。而我们运气很好,虽到其面前时峰顶云雾缭绕,但终得以见到卡瓦格博。然而,他真是高傲得很啊,就只是那么匆匆一面,让我们似惊鸿一瞥地望了一眼之后,便又隐去了,甚至连一张照片都不让我们留下。但也算是福气了。
这一路,群山贫瘠得厉害,植被少得可怜,山体滑坡的现象非常严重。山坡上那一道道被泥石流冲出来的印迹,就象是大山在哭泣,泪痕斑斑。
原打算今天赶到芒康,没想到途中遇上塌方,整个下午被拦在那儿动弹不得。因路断堵车整整七个小时,候至下午六点,终于通车,看来只能夜宿距塌方处30公里外的盐井。
德钦到芒康的路异常艰难,平均时速30公里都达不到,是滇藏路上最危险的一段,尤甚于川藏路上的“通麦天险”。公路两边的山体均出现大幅度的滑坡,植被全无;山上的土都被沙化了,石头大都被风化成页岩状,还有的山是由大块大块的卵石嵌在沙里形成的。此一路塌方之频繁,被称为“30里一塌方”,如果在雨季走这一程简直不堪设想。即使在这种干燥少雨的天气下,有的路仍被从松软的山体上塌下来的沙石冲断,只得用堆土机,甚至全凭人工,在沙石上开出一条路来让车辆通过。路面狭窄到只能容一辆车通过,公路左侧便是悬崖,车身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不断左倾,有时竟达到20度。习惯了在城里开车的人在这样的路面上驾驶,不由得心惊胆战。
到盐井时已是晚上了。盐井是一个乡,现划归西藏的芒康县,故到了盐井,就算是进藏了。盐井是川、滇、藏三省的交界,它东北与西藏芒康、四川巴塘相邻,南与云南德钦接壤,西与西藏左贡县相连。自古以生产井盐闻名,故被称为盐井。它在历史上是吐蕃往返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分为上盐井和下盐井。上盐井村居住的多是原住民──藏民,多信奉天主教;下盐井村居住的多是后来迁入的纳西族,多信奉佛教。──这是当地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
盐井的住民原来都信奉佛教,天主教是在19世纪60年代传入的。──1858年,中、英、法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允许传教士在包括康区在内的边沿地区从事传教活动。于是,法国人以胜利者的姿态,争先恐后地闯入川、滇、藏交界处,──历来为清廷及藏政府难以顾及的四川巴塘、云南维西及德钦、西藏芒康及盐井等地,并以云南境内的察瓦博木嘎地区为传教据点。天主教的传入自一开始便遭到拉萨三大寺庙(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的强烈反对,但朝廷并未干预。直至后来,传教士的频繁活动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使朝野上下对传教士入藏之真实目的有所警觉”。1864年,察瓦博木嘎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天主教运动,教堂被毁,传教士的生命受到威胁,传教士们于1865年离开察瓦博木嘎,来到盐井。
传教士们以一种亲和的面目出现在盐井,大办慈善活动,很得人心,逐渐以天主教取代了佛教,并在此修建了雅卡龙天主教堂。自1865年天主教首次传入盐井,至1950年盐井解放为止,先后有17位神父和传教士在此宣教,分别来自法国、德国和瑞士。在此期间,佛教与天主教之间曾多次发生冲突,最剧烈的一次是在20世纪40年代,天主教神父为武装僧人所杀,从此外国传教士在盐井的传教活动宣告结束。而近百年的传教,使天主教的教义已在一部分教民心中扎根,再难令他们改换信仰。故于1951年,这部分教民向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提出要求,并获准让天主教堂再次成为他们活动的场所。
雅卡龙教堂是目前西藏境内的唯一一座天主教堂,现有一位藏族神父。据统计,当地信徒约有70多户,600余人,外地信徒有100余人,共740多名教民。在这三省交界处,三种不同的信仰也在互相碰撞之后,安然地融合在了一起。“在今日的盐井村,尚有一家人中或信天主教或信佛教的现象。在屋内的同一经堂中,挂着毛主席、释迦牟尼和耶稣基督的画像,各人按自己的信仰进行祈祷,并无争执。”
盐井没有招待所或旅社,故到了朋友介绍的老乡家借宿。男主人本是河南人,到这里十多年了,娶了当地的藏族女人。男主人很热情,女主人有些害羞,只是安静地做事,羞怯地笑。这一家在当地应算是富有的了,五间大砖房,前有院,后有园,房间收拾得挺干净。
男主人说,他们一家不信天主教。他到这儿十来年,从未去过教堂。
4.23
里程:271公里 时间:11小时
113公里
行程:盐井────芒康(北纬29度41.08分 东经98度35.48分 海拔3890米)
3小时
158公里
芒康────左贡(北纬29度41.16分 东经97度49.56分 海拔3700米)
8小时
从盐井出来,横断山脉顶着雪白的山峰在西边展开,如一道屏障挡住了我们的视线。由于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东延伸发生转折,形成了藏东南近于南北向排列的横断山:从东向西分别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其间挟持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即东部三江。芒康山是唐古拉山东延的一条分支,构成金沙江和澜沧江的分水岭;他念他翁山是唐古拉山东延的另一条分支,是横断山中最长的一支,构成怒江和澜沧江的分水岭;伯舒拉岭是念青唐古拉山的延续部分,构成帕隆藏布和怒江的分水岭。芒康县便处于三江流域的峡谷区。
芒康,藏语意为“善妙地域”,其前身为1912年所设的宁静县和盐井县。1960年两县合并,统称为宁静县,并于1965年改称为芒康县,隶属昌都地区管辖至今。
出了芒康,我们由214国道进入318国道,滇藏路与川藏路在此会合。这一段路并不算难走,但因为海拔较高,切诺基的动力明显不够,平均时速仅能达到22公里,慢吞吞地翻越了海拔4232米的拉乌山口(属芒康山),和海拔5300米的他念他翁山。在翻越他念他翁山时,我出现了轻微的高山反应:头微痛且嗜睡,一直睡到了左贡。
左贡,藏语意为“犏牛背”,位于他念他翁山脚,地处澜沧江、怒江和玉带河形成的“两江一河”流域,是茶马古道和历代商贾进出西藏的主要通道,这里的居民多为康巴人。康巴族是藏族的一个分支,康巴人无论男女都长得很漂亮,尤其是男子,长相英气十足、体格威武慓悍。康巴男子梳发辫,用红色的丝线与发辫相互盘结系于头顶,有的还在脸庞的一侧垂下一绺。这称之为“英雄结”,是康巴男子最突出的标志。康巴人极聪明,喜欢也善于经商,并到处游走,被称为“高原上的吉普赛人”,却又是“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之辈。──最富有的藏民多为康巴人,而川藏路上两处有名的强盗出没的地方──理塘及左贡,也正是康巴人的聚居点。
并不打算住在左贡,但昨天路上的塌方使我们必须宿于此。到左贡时天已全黑了,找到一家邮电招待所,车才停下来,便有好些人围拢来,把脸贴在车玻璃上,一个劲儿地向车里张望,全都是些头上系着英雄结的。院子里已经停了好几辆客车和货车,招待所也只剩了一间房。而在这里,我们确也不想分开了住,六个人挤在一处觉着安全些。不知怎么,总感觉此处阴险得很,男人们甚至把电棒和弩弓拿了出来,放在身边。
硬梆梆的木板床,被褥散发着异味儿。然而疲倦之极,钻进睡袋,说笑了几句便睡着了。
4.24
里程:295公里 时间:12小时
110公里 94公里
行程:左贡────邦达(海拔4300米) 邦达────八宿
2.5小时 5.5小时
91公里
八宿────然乌(海拔3990米)
3.5小时
一夜平安无事。
清早醒来,才推开门便惊叹了一声。──昨夜悄没声儿的一场雪,给群山换上了一身银装。太阳才露脸儿,镇上的人们还没起身,我们就出发了。大山也还在沉睡,静得很,车子在空山峡谷中穿行,坐在车里头便能清楚地听见引擘转动的声音,及轮胎与地面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山里比外面差不多晚了一整季,出发的时候已经可以穿短衫薄裙,而在这里又套上了夹棉的衣裳,车里边还开足了暖气。
左贡到八宿有70公里的柏油路,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高速公路了,大伙儿都加足了油疯跑。越过一个村庄时,我看见路上前前后后地走着几个背书包的孩子。仍是春寒料峭,在这样冷的地方,他们却穿得很单薄,看上去也很瘦弱,脸上脏兮兮的,有的还挂着两条鼻涕。然而,他们轻快地走着,看见我们的车子过来了,便候在路旁,兴高采烈地向我们挥着手,点漆似的黑眼睛亮闪闪的。雷停了车,我取出些铅笔和糖果给他们,也许是害羞,也许是不太懂汉话,有的孩子羞怯着接过了,有的却远远地躲开了去。
山里头能存活下来的生命,原是比外面的更蓬勃、更壮实。── 一路上除了灰色,几乎再看不到别的什么颜色。土地贫瘠得很,仅能长出些低矮的灌木,山石也嶙峋着。偶尔能见着几株桃树,多是长在山崖上的缝隙里,或是长在浅浅的小溪旁,或是长在荒废了的断桥边。虽无人欣赏、无人喝采,寂寞着却又在灿烂地盛开。而无论是多么小、多么偏僻的村庄,村头都种着些杨柳,发了嫩绿色的新芽。村民们更是爱在屋顶的平台放上几盆花草,或种在废弃的铁制压缩饼干盒子里,或种在用几根木条随意钉起来的长方形木盒里,也都茁壮地在生长,绿的葱绿着,红的艳红着。──这儿的大山盖着雪,是冷峻的;小溪里流着的水,是融化的雪,透心彻骨地冰凉;人能容身的,也只是些土夯的、简陋破败的屋子。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高山里,仍然有着各式各样的生命,到了时令便以各自的方式绽放,平平静静地、却又是坚忍地活着。
翻过怒江山,过了怒江,便进入八宿境内了。从怒江山下到江边的路,是有名的七十二道拐。──弯曲狭窄的土路,如雕塑刀在山壁上刻出的细细的线,呈“之”字形从山坡一直划到山脚。因拐弯处甚多,故名七十二道拐。我数来数去,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道拐,但每一道拐的幅度都相当大,多处达到180度。在这条山路上,我们遇到长队的军车。其实一路上,都不时地遇到运送物资的军车队,这时,我们总是停在路边让他们先过。一则他们的队伍长,抢不过他们;再则,也用这种方式表示我们的敬意。有时向他们揿几声喇叭以示招呼致意,他们也总要按两声作为回礼。跑这条线的汽车兵都相当年轻,有的尚稚气未脱,却稳稳地把着方向盘行驶在这险峻的山路上。每当看到这样声势浩大、整齐划一的队伍时,总让人激动。因为在他们身上,能感受到那强大的、军人的力,能看到军队的精神!
八宿,藏语意为“勇士脚下的村庄”,隶属昌都地区,县府驻白马镇。川藏线在这里分岔:川藏北线经帮达草原、昌都县,过那曲到拉萨;川藏南线则经然乌湖,过波密、林芝到拉萨。帮达兵站是这两条路的分岔口,我们在此折向南走川藏南线。
今天,我们第一次遭遇“搓板路”。一直弄不清这种路是怎样形成的,──到底是由于每年雨季时,山洪倾泻下来冲刷而成的呢,还是由于当地的筑路设备太原始,只能筑出这样的路来。总之,用“搓板”来形容它,是再恰当不过。车轮一驶上去,整部车就象是触了电,迅速地抖动起来,坐在里面的人,浑身也象是筛糠一样地随之颤抖。我一面使劲儿地用手抓着门边上的扶手,一面担心着车子是否会被抖散了架。当地人告诉我们,用80码以上的时速在这样的路上行驶,就不会颠了。而80码,这可是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啊!在这儿,我们不敢跑这么快,一则确实太危险;再则,试过之后,发觉颠簸的程度并没有因之减轻多少,反而对车子磨损得厉害。于是只有以十几公里的时速缓慢地行驶着,四周的风景也很枯燥,公路两旁尽是荒漠或盐碱地。
象爬虫一般,我们行至暮色将临。两山之间的距离慢慢地缩小,终于变成了一条狭窄的峡谷,峡谷之间流淌着一条小溪,公路也变得略微平整了一些。在河那边,因为天气转暖,山上的雪再覆盖不住,倾下来,蓬松着大堆大堆地倒在水旁;而河的这一边,公路边的山体也很脆弱了,在两处可能塌方的地段,用木头榫进山壁,搭了一个廊结构来撑住。雪沿着山体滑下来堆在路边,把原本就窄的路面变得更加狭小;化了的雪沿着山壁流下来,又再冻结了,成了长条长条的冰凌挂在山壁上;有的冰凌长得垂到了地上,与地上的积雪冻在了一块儿。暮色渐渐地加深,夜又来了。雪水把路面弄得很湿,车子压上去发出“嗤啦嗤啦”的声音,四周静寂得很,除了这声音外再也听不到什么。在车灯的照耀下,冰凌子则显得晶莹剔透,我们仿佛走在了冰雕的仙境里。
穿过峡谷,便到了然乌。这是一个雪山脚下的镇子,海拔近四千米。这一晚,全镇停电,雪山只能依稀辨出一个轮廓,却将星星衬得分外闪亮。这星光和几家饭馆里点着的汽灯,便成了小镇唯一的光源。我们预备到然乌兵站住宿,却不凑巧,刚赶上“八一”制片厂在此处拍片,兵站全部住满。好说歹说,仅准许我们将车子停在兵站的院子里,住房却是一间也腾不出来。路边虽有两家小旅社,黑乎乎地看起来很不稳妥,我们宁愿睡在车里。于是,就这么半坐半卧地,蜷在车座上过这一夜。
关于我们: CCT 康辉国旅- 四川中国康辉国际旅行社 『 点击查看电子地图 』
CCT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旅行社许可证号:L-SC-GJ00030 国际一类社
中国国家旅游局指定办理中国公民出入境游的国际旅行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仙桥北路3号SOHO大厦3楼 - 康辉国旅总部. 旅游接待A23室
TEL:86-28- 86082622 / 86082022 / 86080300 FAX: 86656234
CCT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旅行社许可证号:L-SC-GJ00030 国际一类社
中国国家旅游局指定办理中国公民出入境游的国际旅行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仙桥北路3号SOHO大厦3楼 - 康辉国旅总部. 旅游接待A23室
TEL:86-28- 86082622 / 86082022 / 86080300 FAX: 86656234
Sponsored Links
特别声明:
A:关于美景旅游网独立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版权由我们全部保留;
2、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任何网站及媒体均可以免费使用,如转载我们的文章或图片,
请注明来自美景旅游网 并链接到 www.mjjq.com,商业用途请先联系我们;
3、免责:我们在我们能知悉的范围内努力保证所有采写文章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但不对真实性和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本站采写文章图片如果和事实有所出入,美景旅游网不承担连带责任;
B:关于美景旅游网采用非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页面的文章、图片等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2、免责:由于采集的图片、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内容页面标注的作者、出处和原版权者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您是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所有人,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如果您反对我们的使用,本着对版权人尊重的原则,我们会立即删除有版权问题的文章或图片内容。
3、本页面发表、转载的文章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A:关于美景旅游网独立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版权由我们全部保留;
2、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任何网站及媒体均可以免费使用,如转载我们的文章或图片,
请注明来自美景旅游网 并链接到 www.mjjq.com,商业用途请先联系我们;
3、免责:我们在我们能知悉的范围内努力保证所有采写文章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但不对真实性和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本站采写文章图片如果和事实有所出入,美景旅游网不承担连带责任;
B:关于美景旅游网采用非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页面的文章、图片等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2、免责:由于采集的图片、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内容页面标注的作者、出处和原版权者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您是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所有人,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如果您反对我们的使用,本着对版权人尊重的原则,我们会立即删除有版权问题的文章或图片内容。
3、本页面发表、转载的文章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西藏旅游
Tibet Travel
西藏旅游目的地
走进神秘西藏
西藏风光图库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