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搜索

那一个悲凉而沧桑的手势--说古格

    那一个悲凉而沧桑的手势
    ——说古格
    
              一
    
      在西藏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历经七百多年、盛极一世的王朝──古格。古格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札布让,属今日的札达县。它不仅曾在西藏的西部雄踞一隅,更重要的是,它在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发展史上扮演过主要的角色。但在距今三百多年的时候,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一般,在其鼎盛之时,它灭亡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整个西藏的历史中,我们找不到关于它的详细记录。不仅没有关于它的文字记载,甚至连民间传说及口头传诵的说唱也鲜有涉及。在西藏的历史上,它是一个断层,──它曾有过怎样灿烂无比的文明,它究竟是怎样灭亡的,它到底经历了多少朝代,它曾号称有十万之众的臣民为何不知去向......都是大片大片的空白。要追溯古格,我们只能从与其有关的邻邦──拉达克人的历史中,从佛教的史略中,从当年西方传教士的书信档案中去寻找其蛛丝马迹。
      西藏的历史是与其佛教的发展史分不开的,而古格的历史实际上是西藏佛教发展史的一面镜子。古格的兴衰均缘于“佛” ,──其盛在于佛法,其亡亦在于佛法。说来话长。
      在公元前十世纪时,象雄国在西藏高原上崛起,它是当时高原上最强大的部落。象雄国产生过极高的文明──象雄文明。象雄文明不仅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还是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的发源地,苯教创始人辛绕的故乡就是古格的所在地──札布让。一千多年后,公元七世纪时,另一个部落──吐番部落的第三十二代首领松赞干布,兼并了邻近诸部落,统一了吐番,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吐番王朝。吐番王朝逐渐兴旺壮大,到公元八世纪时,彻底征服了象雄国,统治了整个西藏。
      松赞干布执政以前,吐番没有自己的文字。为了巩固并发展自己的政权,他需要文字和宗教,却不能沿用由象雄文明所创造出来的。为此,他派遣大臣带着许多黄金去印度学习语言和文法,并参照印度的梵文及西域诸国的文字创造了吐番文,即后来的藏文。同时,他还从印度引入了佛教。
      佛教信奉释迦牟尼,禁令杀生。这一点与作为原始宗教的苯教大相径庭。──苯教崇拜天地、日月、山川、湖泊等自然物,在祭祀中以动物作为牺牲品。──因此,从一开始,佛教和苯教就是相对立的,而苯教在当时的社会中尚有很深的根基,影响也很广泛。两种宗教之间一直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斗争,甚至渗透进了上层社会,涉及到王权的纷争。但在吐番王朝昌盛的时期,佛教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尤其是吐番王朝和中原唐朝的两次联姻,更促进了佛教的发展。这种盛世共延续了两百多年,直至公元九世纪。这一时期称为西藏佛教的“上弘期”。
      公元八三八年,藏王赤祖德赞的弟弟,信奉苯教的郎达玛,纠集当时的世俗贵族,密谋杀死了信奉佛教的王兄,篡夺了王位。郎达玛登基后,即开始消除异己,焚经驱僧,毁法灭佛。他封闭了全境所有大小寺院,焚烧佛经,强令僧人还俗,甚至强迫僧人充当屠夫,破戒杀生,大昭寺曾一度沦为屠宰场。这引起了佛教徒极大的不满和愤慨。有一部分没有剃度,在家修习密法的佛教徒居士,暗中联合起来,在公元八四六年的时候,伺机刺杀了郎达玛。此后,郎达玛的两妃各挟其子争夺王位,前后混战了三十多年。境内的平民和奴隶趁机发动大规模起义,吐番王朝于公元八七七年彻底崩溃。
      郎达玛次妃之子维松于王权纷争中落败。公元八九五年,维松之子贝考赞被起义军所杀,其子吉德尼玛衮携众逃亡阿里,从此拉开古格王朝的序幕。
    
              二
    
      吉德尼玛衮投靠了阿里原有的地方势力──布让土王扎西赞。扎西赞对于吉德尼玛衮所具有的吐番王族的高贵血统及他所代表的西藏腹地的较高文明满怀敬慕之情,不仅将女儿许配给他,并立他为王。在吉德尼玛衮晚年的时候,为避免如祖辈般争夺王位的血腥历史重演,他将王国以云彩形象为标志一分为三,分封给三个儿子:
      长子贝吉衮选择了云彩最高处的拉达克(今日土县),意为湖泊环绕的地方;次子扎西衮选择了云彩汇集处的普兰,意为雪山环绕的地方;幼子德祖衮选择了云彩弯弯处的古格,意为岩石环绕的地方。
      当时,佛教传入西藏不过两百余年,比不得苯教之历史悠久,又遭此毁法一劫,已渐趋势微。而古格作为苯教的发源地,苯教和佛教的斗争在此地尤为激烈。有趣的是,身为毁法灭佛者郎达玛的后代,在选择建立古格王朝的立国之本时,仍投向了佛教,崇信佛教、崇尚佛法,并为弘扬佛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舍身求法的宗师意西沃。
      意西沃本是德祖衮的长子,他将王位让给弟弟后,出家作了喇嘛,取法名为意西沃。意西沃在古格主持修建了托林寺(位于今日札达县城),并派出二十一名优秀青年远赴克什米尔修习密宗。其中十九名客死他乡,只有仁钦桑布和勒巴嘉饶于七年之后回来。仁钦桑布学成回来后便住进了托林寺,一面讲经说法,一面潜心译经。最终成为了译经的一代宗师“大译师”。
      当时的古格,佛门并不清净。僧人们行为不轨,酗酒纵欲,有的甚至杀人越货。意西沃听说印度孟加拉超岩寺上座高僧阿底峡道行高深,曾任印度十八座寺庙住持,便意欲迎取他前来古格传授佛法。而迎请高僧历来需要大量黄金,于是年迈的意西沃率兵攻打古格西北方的穆斯林国家噶洛,以索取黄金,却不幸兵败被俘。噶洛国王亲自面见,规劝说如果放弃佛教改奉伊斯兰教,或是用同等身量的黄金赎身,可免一死。均遭意西沃坚拒。噶洛国王一怒之下,将意西沃关入大牢,并派人以火炙其脑门,使其残废。消息传到古格,举国震惊,“前后藏出家僧众复拆禅裙出售以凑集大多数黄金”,并由意西沃之侄子绛曲沃携带了赶赴噶洛相救。而当绛曲沃见到意西沃时,意西沃却说脑子既毁,已如牲畜,再救也无用,应把黄金带到印度去迎请大师为是。绛曲沃含泪作别,意西沃客死狱中。
      阿底峡大师其时也已年近花甲,为意西沃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决定前往古格弘扬佛法。在他动身之前,其本尊及座前空行母告诫他,若去西藏,将减寿三十年。答曰:“如若有益于佛法及众生,折寿又何妨!”公元一O四二年,阿底峡从印度启程,翻越喜马拉雅山来到了古格。
      阿底峡先在托林寺住了三年,译经授法;后又到卫藏地区布道,历时九年,直到老死西藏。“在阿底峡以前,戒律和密宗方面没有一定准则,是他将戒律和密宗加以系统化,──他在《菩提道炬论》中提出了佛教徒从开始学佛法到修成佛果为止,在修习次弟上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部书对西藏佛教影响巨大,阿底峡因其对发展佛教方面的贡献,被尊为‘佛尊。’” ──这一时期,古格成为西藏西部佛教文明的中心。来自克什米尔、拉达克、印度、尼泊尔等的艺术家和工匠汇聚在此,修建寺庙,塑造佛像、绘制壁画,兴起一场“文化复兴”运动。而古格最辉煌的时候,是公元一O七六年为纪念阿底峡尊者逝世而举行的“火龙大法会”。“从卫藏各地及阿里三围,无数的佛教僧侣和信徒前来托林寺赴会,掀起了佛教复兴运动的一次高潮。会上,来自藏地诸部各大寺的高僧争相辩经、传授显密;会后,一百六十多人前往天竺、克什米尔等地求学佛法,他们学成之后大都成了西藏佛教译经大师;并先后有八十多位天竺僧人被迎请入藏,卫藏各地相继兴建了大批佛教寺院。”
      西藏佛教的发展自此进入“后弘期”,古格在这一时期的佛教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时,佛教的兴盛也促进了古格在建筑、雕塑、壁画、文学、服饰、歌舞等方面的发展,一些著名译师还译注了医学、历算学等著作,实用科学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均体现在现今依旧保存完好的古格壁画中。
    
              三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古格在昌盛了七个多世纪后,于十七世纪中叶灭亡。关于古格的灭亡,由于没有明确的记载而众说纷纭,较有根据的一种说法是古格于一六三O年被拉达克王所灭。而这仅是我们从拉达克的历史,以及十七世纪初在古格活动的西方传教士的书信中得出的推测。
      从古格遗存的大量壁画和遗迹发现,在公元十三至十六世纪期间,古格在佛教、经济、军事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十六世纪前半叶达到鼎盛。它还开创了与相邻的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等国的贸易往来:输出食盐、羊毛及硼砂,输入木料、茶叶、布匹、干果、红糖及兵器等。尤其是各种防御性、进攻性的冷兵器,甚至火器的引入大大增强了古格的军事力量。
      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古格不是一个“尚武”的侵略型国家,它过于安分和仁慈了。在所经历的战争中,古格总是扮演着防御者的角色。周边国家一直觊觎着古格的繁荣,而与古格本是同宗的拉达克人,从十四世纪起,便多次对古格发动战争。特别是在公元一六O五年,由于古格王拒绝与拉达克王的妹妹联姻,导致了一场持续十八年之久的战争。虽然最后以拉达克人战败而告终,但古格的国力已遭到极大的破坏,伤了元气。
      不过古格最后的崩溃,并不完全是由于外敌入侵,导火索是其内部愈演愈烈的宗教与王权之间的斗争。
      古格的繁荣与佛教在古格的发展是相辅相承的。佛教宣扬内心的平静和坚忍,对现实的苦难要加以忍耐,并需多行善事,方可求得转世轮回。这样的教义为当时的古格创造了一个国泰民安的环境,利于其迅速地发展起来。同时,佛教自身也在不断壮大,逐渐出现了寺院僧侣阶层及喇嘛集团。为了牢牢掌握对宗教的领导权,不断有王室成员出家修行,并成为当时的宗教领袖(古格的传统是必须有一个王子担任国王,另一个则必须担任宗教领袖)。“这些上层僧侣虽然没有实质的行政权力,却是至高无上的精神领袖。佛教教义如此深入人心,喇嘛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和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超过了国王。──国王的权力是直接表现的,而寺院方面的影响是潜在的。同时,他们不仅是精神主宰,还控制了文化教育,拥有大量的封地,享受各种捐赠,并有自己的‘武装部队’ ──武僧。”
      当时的西藏腹地已出现了“政教合一”的形式。而在古格,王室政权一方面竭力弘扬佛教,并与其组织保持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始终坚持政教分离,维护王权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但日益完善壮大的僧侣集团已表现出愈来愈强的政治野心,凭着实力与国王分庭抗礼的事不断发生。
      而十七世纪初,天主教已经在印度的许多城镇建立了教会,并以各个城镇为据点向四周渗透。就在古格的末代国王正为王权受到威胁而担忧时,葡萄牙神甫安德拉德和修士玛奎斯在向导的带领下,翻越喜马拉雅山的玛拉山口来到了古格。国王固然不了解天主和基督究竟是何许人,但他本能地意识到可以借这种新的宗教来削弱佛教的力量,或是使佛教在两种宗教的斗争中被内耗。然而,千百年来,佛教在这块土地上已是根深蒂固,并且国王低估了僧侣集团的力量。
      国王对神甫表示热情的欢迎,对他带来的教义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他在王宫旁的空地上盖起了教堂;国王夫妇开始到教堂听讲教义做礼拜,王后还接受了洗礼;以前军队出征由喇嘛诵经祈祷,这时改请教士诵读福音......”而同时,喇嘛们出于对异已的排斥和仇恨,也是出于为自身利益的考虑,一面鼓动老百姓抵制异教,一面想尽办法规劝国王,企图重新赢得国王的支持。但是国王不仅没有回心转意,更在背离佛教的路上越走越远。“他先是取消了一次‘大法会’;没收了寺院三分之一的土地;然后勒令将寺院未将批准擅自招收的130个平民遣回还俗;并剥夺了他那位喇嘛兄弟所有庄园的租税收入。”最后,他终于按捺不住地开始了西藏佛教史上第二次的“灭佛”运动。
      “虽然在影响范围上,这次灭佛运动比不上吐番末年郎达玛的灭佛,但就古格这个地区而言,对佛教势力的打击却是史无前例的。”
      早已怀恨在心的僧侣们哪甘束手就擒!于是,暴动开始了,由地方长官、僧侣和老百姓组成的数千叛军将都城团团围住。然而,由于城中工事坚固、地势险要,而叛军们不过是些缺乏武器装备的杂牌军,战斗在进行了二十多天后陷入僵持。就在这时,叛军首领想出了一个办法:求助于宿敌拉达克。他或许有预感,也或许并不知道这个办法将给古格带来灭顶之灾。
      掠夺成性的拉达克人在战败后一直暗中伺机再发,此时无异于天赐良机。拉达克王立即率重兵前往古格,将都城围作一座孤城,却仍然对其坚固的防御体系无可奈何。他提出只要古格王肯归顺于他,作为他的属民每年向他纳贡,便可以继续在古格住下去。──这种劝降的提议也遭到了古格王的拒绝。于是,拉达克王封锁了城内通往外界的道路,企图切断其给养,以此来逼国王就范。数月过去了,城中却并无惊慌失措的迹象,反而是一片安静详和。
      但就在拉达克王一筹莫展,为即将到来的严冬担忧之际,古格王却出乎意料地宣布接受他的投降条件,携王室众成员走往山下归降。此时,卑鄙的拉达克王却违背诺言,给古格王戴上镣铐,将他贬为阶下囚,押往拉达克的都城。
      据后来的考古发现,在古格都城内,不仅有着非常完整的防御体系,还有一条暗道下山汲水及运送给养,并且“在城内已探明的洞窟遗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作为存放东西的仓库而修建的,其中有粮库、草库、盐库、干肉库等,虽历经几百余年,洞内残留物品仍依稀可辨”。“这些所储备的物资和战时所需,绝非权宜之计。单凭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古格都城在遇强敌进攻的情况下,只要固守,不出疏漏,完全可以坚持更长的时间甚至数年。”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古格王走出了他坚固的城堡?他交给敌人的不仅是他自己的命运,不仅是王室的命运,而是整个古格的命运,是整个古格七百多年的文化和历史!
      这连同古格的文明,已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四
    
      今天,当我们沿着城中唯一的山路登上山顶昔日的宫殿,俯视脚底下已是残桓断壁的城池,城四周以土墙和碉堡筑成的三道防线依稀可辨。而除了因连年征战而修筑得精妙无比、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仍让我们赞叹不已之外,其曾经的繁华却没有在这里留下踪迹,只能到壁画里去找寻。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为了这块土地,拉达克人与古格人早已不顾什么血脉间的情谊,大开杀戒。拉达克人历经数个世纪,数次征战、无数人浴血疆场,始终未能将古格征服。但最后一次,却凭着天赐良机,轻而易举地便将它纳入了自己的版土。当拉达克王终于可以登上山顶的皇宫,当他俯视山下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状,又再环视四周绵延不断、天然屏障一般奇形怪状的土林时,他不知作何感想。纵声大笑吗?因为这块疆域终于是他的了;为古格王叹息吗?因为他居然重蹈祖辈的覆辙,又一次地毁法灭佛,从而招来杀身之祸和亡国之灾。
      (而拉达克人由于妄自尊大和继续东扩,终于导致了与后藏之间的武装冲突,最后被五世达赖派兵驱逐出藏。)
      历史何其相似!吐番王朝因松赞干布兴佛而旺,因郎达玛灭佛而亡;几百年之后,其后代创建的古格王朝,同样因佛而盛,又因佛而衰。而在王朝的更替中,旧的文明也随之消失了。──象雄国被吐番征服后,作为西藏最早出现的象雄文明就此消失,其文字文献皆无从考证;古格被拉达克人征服后,在佛教史上曾辉煌一时的古格文明也无处觅踪......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故事的真相,因为历史在这里断掉了。古格的历史如一盒打翻了的拼图,碎片四散,有的已经遗失,我们再无法将它完整地拼凑出来。而在我们所能找到的历史线索中,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世事的变迁、王朝的兴衰、政教的纷争,多么复杂,多么漫长!历史关于它们的陈述中,有多少是确确实实的真,有多少是别有隐情的假,又有多少被遗漏了!
      人类的历史讲述的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关于这过程,胜者有胜者的说法,败者有败者的说法,而能保存下来并流传于后世的,永远只有胜利者的陈述。在时光一如既往的脚步中,历史缔成了,又被时间的洪流冲刷成一面镜子。而映在那里头的影像,有的固然完整真实,有的却已歪曲走了样,更有的已是模糊不能辨了。历史并不能笃信,但这天地间又有什么可以做为参照呢?高山可能坍塌,河流可能干涸,森林会变作荒漠,荣华亦如浮云。──纵有千秋万岁的功名,到头来也还是寂寞地,尘归了尘,土归了土。──世间不改初衷的唯有时间,时间才是永恒!
      在古格,时间是凝固的。──雕栏画柱和屋角的飞檐依然色彩艳丽;壁画上的人物依然栩栩如生;木制大门上的六字真言依然清晰如昨;曾用作兵器库的洞穴里,依然完好地留存着古老的箭镞,和当时抵御用的卵石。
      在古格,时间又在迟缓地流淌着。──时间风化了古格,土夯的城墙有的已坍塌残缺;时间蒸发了古格,城下那条曾经汹涌的护城河已经干涸;时间带走了昔日显赫一时的尊贵和繁华,只留下死一般地沉寂;时间侵蚀了古格的面容。
      在夕阳中回望古格,他站在那里,千疮百孔,却仍威然屹立在天地之间,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悲凉而沧桑。城堡上那一个个漆黑的洞穴,仿佛一张张大张着的嘴。──古格啊,你是在无言地诉说着什么,你又在无言地呐喊着什么呢!
    
2005-12-14 02:16:53  By: 西藏旅游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CCT 康辉国旅- 四川中国康辉国际旅行社 『 点击查看电子地图 』
CCT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旅行社许可证号:L-SC-GJ00030 国际一类社
中国国家旅游局指定办理中国公民出入境游的国际旅行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仙桥北路3号SOHO大厦3楼 - 康辉国旅总部. 旅游接待A23
TEL:86-28- 86082622 / 86082022 / 86080300 FAX: 86656234
西藏旅游咨询预订服务: (86-28)- 86082622   86082122  给我们写信咨询和预订
Sponsored Links
    
特别声明:
A:关于美景旅游网独立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版权由我们全部保留;
2、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任何网站及媒体均可以免费使用,如转载我们的文章或图片,
请注明来自美景旅游网 并链接到 www.mjjq.com,商业用途请先联系我们;
3、免责:我们在我们能知悉的范围内努力保证所有采写文章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但不对真实性和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本站采写文章图片如果和事实有所出入,美景旅游网不承担连带责任;

B:关于美景旅游网采用非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页面的文章、图片等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2、免责:由于采集的图片、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内容页面标注的作者、出处和原版权者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您是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所有人,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如果您反对我们的使用,本着对版权人尊重的原则,我们会立即删除有版权问题的文章或图片内容。
3、本页面发表、转载的文章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西藏旅游
Tibet Travel
西藏旅游目的地 new
西藏圣地之旅-魅力珠峰+天湖纳木措之旅九日游
走进神秘西藏
西藏风光图库 new
热门点击
文档索引
- 关于我们- 联络我们- 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商业合作- 广告托播-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加入收藏-
©2002-2008 Copyright  MJJQ.COM China Meijin Travel Web.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Laomei Blog
Tel:86-28-86082622 - 86082022 - 86082122  Fax:86-28-86082122
版权所有: 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西藏旅游 保留所有权利 .蜀ICP备05001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