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搜索

西藏这40年:“文化复振”西藏传统的消失与复振

  现代化所到之处,传统文化必有消弭——这在全球范围都是如此,即使是在海拔4000米的西藏。

  今天的西藏人,开始用洗衣机和搅拌机来打酥油茶;开始用汽车来实现牧场搬迁;拉萨的年轻人更多穿的是牛仔裤而不是藏袍,哈日哈韩泡酒吧唱卡拉OK,看上去他们和全国所有大城市人没什么区别……

  但也有人类学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文化复振运动”的概念,意思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未来不但不会衰落,反而可能有所复兴。

  发展经济,还是保持文化传统?今天的西藏也面临这个问题

  “a——o——e”一个稚嫩的声音从窗户里传出。这面窗户,在山坡上露出半截,人只有趴下身子,才可以透过缭绕的香火看到里面是一个很大的宫殿的后室。

  这里是拉萨三大寺院之一的色拉寺。寺庙依山而建,山坡上错落着大大小小的殿宇。下了山坡,走进幽深的大殿,殿里,三面墙上都是佛像,数不清的酥油灯静谧地跳跃着。大殿里空落落的,只有一位喇嘛在低声诵经,不远处的观音佛像下,两个孩子手里托着一本书并排坐着,稍大一点的男孩正在教比他小的男孩子读拼音。

  显然,这是一对兄弟。大一点的孩子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把记者带到殿宇的后室,里面盘腿坐着一位年轻的喇嘛,他说“这是我舅舅”。他用铅笔很工整地写道:我叫格念旦增,拉萨师范附小三年级三班的学生。

  说话间,在一边俯身良久的年轻喇嘛将自己写的藏语句子交给格念旦增,让他照着去抄写。简短的交流中,格念旦增成了记者和这位喇嘛的翻译。

  “学会汉语就相当于搞到了全国粮票”

  和格念旦增一样,新一代的西藏孩子,只要读过书,基本上都会两种语言:藏语和汉语。

  就在记者邂逅格念旦增的时候,来自内地12所初中西藏班、11所高中西藏班、两所中专院校的负责人和学生代表,飞赴拉萨,参加内地西藏班(校)办学20周年的座谈会。

  官方数据表明,从1985年9月,1300余名西藏小学毕业生进入内地西藏班(校)开始,到2005年8月,内地西藏班累计招收初中生29000余名,中专、中师、高中生21000名;内地高校招收西藏本、专科生6500余名。

  在西藏,许多人家都以孩子能考取内地的西藏中学为荣。在西藏电视台工作的多吉家的孩子今年考取了北京的西藏中学,孩子开学前,他连续十多天精心筹备家庭欢畅会——在拉萨,这种欢畅会规模大一点的,在院子里摆七八十桌酒席,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打麻将。

  汉式教育在西藏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甚至可以追溯到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的时代。

  自治区政府前副主席龚达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民党执政时期,在西藏的回族人学汉语的特别多,藏族人也有,但不是很多,当时的西藏教育还很落后。1965年自治区政府成立后,藏汉双语教育全面推行,通常是小学3年级前学藏语,3年级后汉藏语都学。

  1987年,自治区人大颁布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随后又颁布了这一规定的实施细则,强调重视学习西藏的民族语言文字。

  到上世纪90年代,这里的人认识到,不学汉语就没法考内地的大学,也不方便去内地的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学会汉语就相当于搞到了全国粮票”。汉语的学习高潮此时出现了。

  今年17岁的单增克珠,是堆龙德庆县郎嘎村人。由于小学阶段的学费全免,家里姐弟三人都上了学,都会说汉藏两种语言。现在他的姐姐是拉萨市的化妆品销售员,妹妹正在拉萨第二高级中学读高中。

  单增克珠从堆龙中学毕业以后,考上了一所拉萨财经学校(中专),由于无法承受一年3000多元的学费,一年后退学了。尽管如此,在择业时,他仍有了一定的优势,今年4月,他家所属的东嘎镇镇政府在搞桑木村民俗旅游项目时,要普通话比较流利的人当导游,他被选中了,每月有450元的工资。

  当了导游后,第一次接待的游客是20多名湖南客人,单增克珠表现得有些害羞紧张,说完了就觉得有说错了的感觉。他介绍青稞酒时,把“三口一杯”说成“三杯一口”,把客人吓坏了。

  他说,后来在和外界的接触中,逐渐得到了锻炼,他模仿客人们说话,也效仿他们穿衣服。现在,做导游时,他的上身穿着藏服,下身穿的却是牛仔裤。

  近代藏族人始终有着改良教育的想法。早在1912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就曾派出4名学生去英国接受西方教育,也曾尝试办西式学校,但当时那种试验性的教育并没有促进西藏社会的整体教育。

  随着汉语的推广,内地和藏区的经济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交流渠道。许多藏族家长说,从内地西藏中学读书回来后,孩子比周围的同龄人以及一些大人都显得“成熟聪明”;而西藏也由此打开了通往内地的大门,并形成一系列的“西藏热”现象——藏医热,藏画热等。

  当人们开始用洗衣机打酥油茶……

  现代化所到之处,传统文化必有消弭的状况,这在全球范围和中国其他地方都是如此。

  从姓氏上说,以前,只有占西藏总人口5%的贵族和高僧活佛才有姓氏,95%的普通民众只有名字没有姓氏。西藏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巴桑旺堆说,当时姓氏是一种特权,一些姓氏是庄园的名称,没有庄园的大多数,当然也就没有姓氏权。

  后来的问题是,由于很多人没有姓氏,加之藏人喜欢用一些吉祥的符号来命名,重名很多,所以很多藏族人开始寻找姓氏,用来显示自己和别人不同,有的人把出生地当作姓,有的人把父辈名字的缩写当作姓。

  从没有姓氏的大多数,到个性化的新姓氏的增多,折射出西藏新一代人与上辈人不同的身份变化。而姓氏只是这种变化中的一个符号,西藏年轻人就是在这样的变化中,完成着当代人个性气质的形成。

  《西藏地方志·民俗志》主编张宗显说,民俗不像别的东西,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而通常它的变迁也很慢,但西藏的一些民俗比以往时期要变化得快。

  喝酥油茶是西藏社会千百年来的习惯,制作酥油茶的工具一直沿用一个长型的圆筒,在最近的短短几年时间里,这个圆筒却基本变成了展览品。

  起初寺院里每天早上打酥油茶时,因为僧人众多,感觉颇费时力,于是有人洗衣服时灵机一动,把酥油放在洗衣机里搅拌,所以,洗衣机成了寺院里打酥油茶的工具。这种做法又传到世俗人家,每当家里婚丧嫁娶要请很多人吃饭时,就用洗衣机打酥油茶。

  后来,内地传来的搅拌机出现了,人们打酥油茶时便用搅拌机替代了洗衣机。

  酥油茶筒仅仅是藏民日常生活的一个工具,随着诸如此类的大小工具的消失,附着在它们上面的文明也随之在消逝。

  去年和今年,张宗显在牧区和农区分别选了一个点进行观察。

  按传统,牧民每年要在春夏时节把牛从南边赶到北边,一般会到海拔高度和雪线交界地方的草场,放牧两个月,直到秋天才返回来,其目的,一是“逐水草而居”,二是把冬天居住地方的草场留下来备初春之用——每到春天,母牛要生产小牛,体弱,加之气温寒冷,必须有足够的草场保障。

  上世纪70年代,政府曾一度提倡让牧民盖房子定居,不希望牧民游牧。就在那些年的冬天发生了很多次雪灾,往往是一下大雪,因为没有草吃,牛羊就死一大批。后来,这种政策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没起作用。

  今年,张宗显在他选的牧区点巴清县本塔乡看到的情况是,牧民已经定居了。他们盖了自己的房子,把粮食和衣服以及佛龛都放进房子里,此时,他们会联合几家人,每家派一个代表,把不用挤奶的牛赶到另外的草场,到秋天才回来。而更多的人则留在家里。

  张宗显的女儿在那曲尼玛县工作,前不久,她打电话给父亲说,“这里政府给牧民补贴5万元,让他们搬到马路边上的房子里,你要来看的话尽快,再过几年,游牧民俗就没有了。”

  《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的主编嘉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三四年前,他去那木措湖地区出差,正好看见那里的牧民准备把牛羊赶到夏季牧场去,成片的牛羊散落在草原上前行,很壮观,牧人走得非常慢,大约3天才走10公里。去年同一时节,他和朋友再次去那木措湖,却发现这里的人全部买了汽车。游牧的方式是,先用汽车花半天时间把帐篷等生活工具搬迁到目的地,第二天再返回来赶牛羊。牧民游牧的仪式感已经荡然无存。

  年轻的导游单增克珠说,他平时不穿藏袍,嫌麻烦,怕被人笑话,只有过藏历年才会穿,藏历年一过,就脱掉了。现在把拉萨的年轻人和大城市人放在一起,看上去基本没什么区别了,这里的孩子们穿衣打扮也非常时尚,也唱汉语流行歌曲,也有哈日哈韩的,也泡酒吧唱卡拉OK;当然,还有一个现象是,比起长辈,他们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太热衷于参加寺院的仪式了。而且,他们也不再爱玩传统的藏族游戏,如投石头(竞技项目),投羊关节等,他们喜欢的是踢足球,扑克牌和麻将很流行,扑克前年流行“扎金花”,今年都在“斗地主”。

  过去,由于传统的信教习惯,西藏人很少杀生,加之物资交流的机会极少,即使拿着钱也没地方买东西。所以,一些人家养了很多牛羊,也不卖也不杀,赶着它们游牧,觉得这是财富的展示。当时,牛肉以自足为主,牧区市面上牛肉的价格一斤只有3毛钱。

  现在,西藏的牛肉完全市场化,贵到了18元一斤,当地人把牦牛肉加工后,远销到国内外。

  “文化复振”

  据张宗显说,前几年,西藏曾派一些干部去北京和其他内地城市学习,也去香港参观。这些干部回来后激动地说,再过几年,我们要把拉萨建设成和北京、香港一样。“我们作为文化人感觉恐慌,那么多人来看西藏,就是看西藏文化的。如果和内地一个样,还有什么好看的?”张宗显说。

  到底要突出发展经济,还是保持文化传统?这两种观点的碰撞,是发生在中国所有人文风光旅游地市场化开发过程中的。但即使是持有保护当地文化生态的观点的后一种人,其潜台词中也有一句“为旅游经济服务”——保留传统文化是用来吸引游客的。

  和内地一样,比如北京,许多人痛心把四合院拆了,西藏现在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日喀则专门搞了藏风格的民族街,尽管是仿古,但至少说明“很多人有了这个意愿”,《西藏人文地理》主编嘉措说。

  用嘉措的说法,在旅游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在西藏,一些行将消失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及时的保护或再开发。比如,北京中国藏学中心,把《大藏经》印成装订得很精美(校勘)的书,定价高达1万多元,但销量很好。随着旅游热,藏民把记忆中的一些藏族传统又拿出来,比如服饰和民间歌舞。

  官方在这方面做的事,是保护传统文化的“10大集成”工程,包括“民间故事集成”、“民俗谚语集成”、“民间歌谣集成”等,这是一次由政府主导的对西藏文化的大搜集整理,历时10年,上千人参与,国家投入了3.3亿。

  但也有些西藏民间文化以神秘的力量流传不止。现在,一个叫玉梅的妇女,虽然没文凭,但在西藏社科院上班并享受着专家待遇,她的任务就是在自己觉得进入状态的时候对着录音机唱《格萨尔王》,有一些专家整理她的唱词。

  《格萨尔王》比《荷马史诗》还长,据说,昌都地区发现了会唱《格萨尔王》100多部的年龄最小的一个年轻人。他才18岁,没上过学,他父母亲戚中没有任何人会唱,而《格萨尔王》全是古文,还有许多修辞手法,而他唱出来还要专家翻译。

  在谈到这个现象时,《西藏人文地理》主编嘉措说,这是个谜,直到目前都无法解释,由此可见西藏文化的神秘性和生命力。

  以前,西藏唐卡只有少数高僧或者有学问的人才画。所谓唐卡,是藏族人在去世后,请喇嘛做49天法事,之后家里要把他生前的所有照片和画像烧掉,以后再提起他也不能说他的名字,只能说“那个过去的人”。在喇嘛做法事超度后,把他皈依到了某个佛下面,然后就请一张这个佛的唐卡留给这个家庭。

  如今,市场上开始炒唐卡,那些有才华的活佛或喇嘛们画的唐卡被当作收藏品。据说,一张早期的西藏唐卡精品,刚开始是在尼泊尔炒,后来炒到了北京,被一个美国人以600万美元买走了。高价之下,必有勇夫,现在市面上的唐卡稍微像样一点的一般要三四千元,画唐卡的人也越来越多。

  许多画唐卡的人被归入西藏画派,而在绘画界,西藏画派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他们既继承了西藏传统的绘画方式,又融汇了现代技法。

  在藏族传统中,牧民没有固定的房子,所以他们往往把全部的财产带到身上,在赛马节上,他们会佩戴最好的首饰和穿最漂亮的衣服。而今天,牧民们还会把城里人觉得太花的衣服穿在身上,只要他们觉得好看。他们也买录音机,既听藏族歌,也听迈克尔·杰克逊。手提录音机边走边听,成为今天西藏赛马节上的一景。

  按照人类学的通常理论,现代化、城市化、市场经济等必然会让传统社会走向世俗化,但也有人类学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文化复振运动”的概念,意思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不但不会衰落,反而会有所复兴。(感谢堆龙德庆县委办公室洛次对此部分采访的翻译帮助)

2006-01-06 15:18:25  By: 西藏旅游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CCT 康辉国旅- 四川中国康辉国际旅行社 『 点击查看电子地图 』
CCT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旅行社许可证号:L-SC-GJ00030 国际一类社
中国国家旅游局指定办理中国公民出入境游的国际旅行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仙桥北路3号SOHO大厦3楼 - 康辉国旅总部. 旅游接待A23
TEL:86-28- 86082622 / 86082022 / 86080300 FAX: 86656234
西藏旅游咨询预订服务: (86-28)- 86082622   86082122  给我们写信咨询和预订
Sponsored Links
    
特别声明:
A:关于美景旅游网独立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版权由我们全部保留;
2、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任何网站及媒体均可以免费使用,如转载我们的文章或图片,
请注明来自美景旅游网 并链接到 www.mjjq.com,商业用途请先联系我们;
3、免责:我们在我们能知悉的范围内努力保证所有采写文章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但不对真实性和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本站采写文章图片如果和事实有所出入,美景旅游网不承担连带责任;

B:关于美景旅游网采用非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页面的文章、图片等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2、免责:由于采集的图片、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内容页面标注的作者、出处和原版权者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您是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所有人,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如果您反对我们的使用,本着对版权人尊重的原则,我们会立即删除有版权问题的文章或图片内容。
3、本页面发表、转载的文章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西藏旅游
Tibet Travel
西藏旅游目的地 new
西藏圣地之旅-魅力珠峰+天湖纳木措之旅九日游
走进神秘西藏
西藏风光图库 new
热门点击
文档索引
- 关于我们- 联络我们- 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商业合作- 广告托播-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加入收藏-
©2002-2008 Copyright  MJJQ.COM China Meijin Travel Web.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Laomei Blog
Tel:86-28-86082622 - 86082022 - 86082122  Fax:86-28-86082122
版权所有: 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西藏旅游 保留所有权利 .蜀ICP备05001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