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世相2
西藏图书馆
1996年11月,我来到拉萨,那时候还不知道有西藏图书馆。后来,有一次拉萨市文教单位在布达拉宫广场举办什么活动。我去凑热闹,看见有西藏图书馆的牌子,十分高兴,便上前和工作人员聊起来。第二天,我便如约去西藏图书馆办理借书证和阅览证。
图书馆位于罗布林卡东侧、西藏博物馆对面,1991年动工兴建,1995年交付使用,虽然在全国省级图书馆中建成较晚,但也有优势。比如在硬件方面,主楼二层、局部三层、书库七层、少儿、声像、港台外文、报刊、藏文、综合、开架外借7个阅览室,加上微机控制室、多功能厅等一座现代化图书馆应有的,西藏图书馆都有。
因为去得次数多,图书馆的报刊、综合和开架外借三个阅览室的工作人员都和我我很熟。因此,当我第一个借书证用完后(借书栏目全部占满),需要更换新证,按规定旧证要收回,我提出能否留在手中做个纪念,工作人员很痛快地答应了。至今,印有汉-藏两种文字的西藏图书馆借书证我还保留着。
后来,在西藏图书馆的两岁生日之际,我应邀参加了该馆举行的读者座谈会。读者代表们最大的意见集中在馆藏新书太少,对此,馆方也是有苦难言。据该馆馆长介绍,馆内图书主要是1990年至1994年全国500家出版社向西藏捐赠的,4年之后,这些图书当然显得陈旧。但是,图书馆每年的购书经费仅为10万元,数量之少,在全国省级图书馆名列最后。而这10万元,仅馆内100多种期刊和500多种报纸的订购就要用去5万元。剩下的5万元,在书价猛涨的图书市场,最多能买到4、5千册藏、汉图书。读者代表们对此也是纷纷表示理解。毕竟,聊胜于无嘛。
然而,给我的印象,是西藏图书馆的读者太少,馆方的统计数字是,两年来共接待读者近5万人次,借阅图书12万余册,办理借书证3500个。我说的太少,不是指内地读者,而是指藏族读者。每次去图书馆,我经过空荡荡的藏文阅读室时,总忍不住轻轻叹息。
相对拉萨市内遍布大街小巷的歌舞厅、茶园中人满为患的情景而言,西藏图书馆实在是过于冷清了。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位于拉萨市西郊,始建于18世纪40年代。这么说也许你会印象深一点,布达拉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罗布林卡是达赖喇嘛的夏宫。夏宫的意思就是,每年三月中旬到十月初,历代达赖喇嘛均生活在此地,比如诵经拜佛、批阅文件、商议政事,包括游玩娱乐等。
罗布林卡就是“宝贝园林”的意思。在西藏,我多次去过罗布林卡,第一次去的印象最深。
时间我记不清了,是我一个人。进了罗布林卡,先看建筑、古木、花草,七饶八饶,便走到了园里的动物园,动物廖廖无几,据说是经费不够,喂养不起,还有的说是因为管理人员有工资可挣,就松懈了饲养,于是有人提议,不如承包给个人算了。
为了纪念第一次游园,我特意在园内一书店内买了约400元的书籍,盖完书店公章,要发票,卖书的小伙子却说,没有发票。当时我翻了翻书的价格,均没有找到,不知印在哪里。
卖书的是个藏族小伙子,据他自己说,他的英文比汉文说得好,他还想去北京专门学习汉语。
小伙子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前一阵子罗布林卡被盗,丢失了几个国宝级的佛像。这件事你知道吗?报纸上都登了。可你知道这件案子是怎么破的吗?原来,在被盗现场,警察捡到了小偷落下的一个胶卷胶卷冲出来后,恰好又有小偷本人的留影,此案可以说破得轻而易举。
真是一个倒楣的小偷。这个故事简直就像杜撰出来的,但它却是事实,而且就发生在罗布林卡里。
这时,涌进来一批外国旅游者,藏族小伙子连忙用英语去招揽生意,见状我便告辞出来。然而,这个小伙子讲的故事使我一想起罗布林卡,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小偷,那个倒楣的小偷。
拉萨回民
在拉萨,经常可以看见有人推着长长的木板车在大街小巷中穿行,车上是日用小百货以及针头钱脑之类,他们从不叫卖,但有人一招手,他们便停下来,等待生意。他们就是拉萨回民。
拉萨回民有1700多人,大多居住在八廓街东面的清真大寺周围,拉萨回民有多久的历史了,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弄清楚,我所接触的几个回民,从饮食、穿戴、住房,甚至语言等方面均和藏族没什么两样。但是,拉萨回民信仰伊斯兰教。
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藏传佛教的中心、在“圣地”拉萨,有着一座弯月塔楼,苍松翠柏,汉式大门栅的建筑,门栅上端有用阿拉伯文、藏文、汉文写的“清真大寺”字样,拉萨回民在周围一片六字真言声中虔诚地信仰着自己的宗教,去麦加朝圣仍是每一个信教的拉萨回民的最大心愿和荣耀。
也许是因为共同的信仰,拉萨回民的群体意识非常强烈,他们有约定俗成的内部救济习惯,因此,在拉萨的乞丐中,没有一个是回民。他们宁可去做任何艰辛而且薄利的生意,也耻于等待外人施舍,这是拉萨回民令人敬仰之处。
然而,更令我敬佩的是全民信教的藏民族,他们有容人的雅量,他们允许在自己宗教的圣地,另一个宗教的存在,这种大气、大度并不是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宗教都具备的。
萨噶达瓦节
拉萨有三条转经路。围绕大昭寺里的一条布满了昼夜不熄的长明灯的回廓转叫“囊廓”(廓即圆圈之意,囊廓即内部的圆圈);围绕大昭寺转叫“八廓”(即中间的圆圈,亦是八廓街之名之由来,八廓街即八角街);围绕拉萨老城区转叫“林廓”(即世界的外围,至今拉萨仍有林廊路)。在“囊廓”和“八廓”,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信徒,在用他们的脚步积累着功德。在“林廓”转经,则于萨噶达瓦节达到高潮。那一天,拉萨几乎成为了一个流动的城市。所有人都在转经。
那一天是藏历四月十五,佛祖释加牟尼出生、成佛、涅 之日。我在拉萨过了两个萨噶达瓦节,第一个,人生地不熟,我和同事坐着丰田越野车将转经路大致走了一遍。第二个,我走在了人群,空气中弥漫着桑烟的浓浓香味,每个人都是欢乐的,欢乐的情绪相互传染,但最快乐的,莫过于僧尼和乞丐,他们坐在转经路边,充满笑意地等待着施舍。
银行的零钱几乎在几天前就被换走了,那一天的人们格外地乐善好施,见一个给一个,以致不断传出许多内地打工者受不了诱惑,冒充乞丐而发了一笔小财的故事。“林廊”转一圈要两、三个小时,走在半道上。我的一个藏族朋友追上来,不知何时,他的手中多了一个红艳艳的汽球。那个萨噶达瓦节,大人手里转动着转经筒,孩子手里拿着红艳艳的汽球,满目皆是。那个萨噶达瓦节,宽大的藏袍和匆忙的脚步掀起的尘弥漫了每个人的眼睛,“ 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和“春去春再来,花谢花会再开”的流行歌曲弥漫了每个人的耳朵,善良和快乐的情绪则弥漫了每个人的心灵。
藏族朋友是跑来告诉我,他看见一个老太太,给每个僧尼的钱都是10元一张的。哈,藏族朋友说,转一圈下来,她不怕要撒去几万元钱?这个老太太是什么来头呢?藏族朋友一个劲地缠着我:我们去探个究竟好不好?
那一天是阳历5月22日,从5月21日24时至5月22日24时,萨噶达瓦节成了一个流动的节日、一个欢乐的节日,和一个穷人的节日。
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
那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奉命“一面进军,一面修路”,数万军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跨怒江、越昆仑、穿越重重死亡地带,冲破个个生命禁区,历时5个寒暑,以平均每公里牺牲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的代价,修筑了青藏、川藏两条举世闻名的公路。至今,90%以上的物资仍由这两条公路进藏,两条公路成为雪域高原上名符其实的生命线。
1984年12月25日,为纪念两路通车30周年,于青藏、川藏公路在拉萨的终点交汇处,建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碑名由当时的总书记胡耀帮题写,上有藏、汉铭文纪事。铭文如下:
“世界屋脊地域辽阔,高寒缺氧,雪山阻隔。川藏、青藏两路跨怒江,攀横断,截昆仑,江河湍急,峰岳险峻,十一万藏汉军民筑路员工含辛茹苦,餐风卧雪,齐心协力征服重重天险,挖填土石三千多万立方,造桥四百余座,五易寒暑,艰苦卓绝,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伟绩永垂青史。三十年来国家投以巨资,两路几经改建。青藏公路建成沥青路面,高原公路亘古奇迹,四海闻名,五洲赞叹。”
这才是真正的“激扬文字”——因为在它背后,是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是令人热血沸腾的一个火红年代。
1996年11月,我来到拉萨,那时候还不知道有西藏图书馆。后来,有一次拉萨市文教单位在布达拉宫广场举办什么活动。我去凑热闹,看见有西藏图书馆的牌子,十分高兴,便上前和工作人员聊起来。第二天,我便如约去西藏图书馆办理借书证和阅览证。
图书馆位于罗布林卡东侧、西藏博物馆对面,1991年动工兴建,1995年交付使用,虽然在全国省级图书馆中建成较晚,但也有优势。比如在硬件方面,主楼二层、局部三层、书库七层、少儿、声像、港台外文、报刊、藏文、综合、开架外借7个阅览室,加上微机控制室、多功能厅等一座现代化图书馆应有的,西藏图书馆都有。
因为去得次数多,图书馆的报刊、综合和开架外借三个阅览室的工作人员都和我我很熟。因此,当我第一个借书证用完后(借书栏目全部占满),需要更换新证,按规定旧证要收回,我提出能否留在手中做个纪念,工作人员很痛快地答应了。至今,印有汉-藏两种文字的西藏图书馆借书证我还保留着。
后来,在西藏图书馆的两岁生日之际,我应邀参加了该馆举行的读者座谈会。读者代表们最大的意见集中在馆藏新书太少,对此,馆方也是有苦难言。据该馆馆长介绍,馆内图书主要是1990年至1994年全国500家出版社向西藏捐赠的,4年之后,这些图书当然显得陈旧。但是,图书馆每年的购书经费仅为10万元,数量之少,在全国省级图书馆名列最后。而这10万元,仅馆内100多种期刊和500多种报纸的订购就要用去5万元。剩下的5万元,在书价猛涨的图书市场,最多能买到4、5千册藏、汉图书。读者代表们对此也是纷纷表示理解。毕竟,聊胜于无嘛。
然而,给我的印象,是西藏图书馆的读者太少,馆方的统计数字是,两年来共接待读者近5万人次,借阅图书12万余册,办理借书证3500个。我说的太少,不是指内地读者,而是指藏族读者。每次去图书馆,我经过空荡荡的藏文阅读室时,总忍不住轻轻叹息。
相对拉萨市内遍布大街小巷的歌舞厅、茶园中人满为患的情景而言,西藏图书馆实在是过于冷清了。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位于拉萨市西郊,始建于18世纪40年代。这么说也许你会印象深一点,布达拉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罗布林卡是达赖喇嘛的夏宫。夏宫的意思就是,每年三月中旬到十月初,历代达赖喇嘛均生活在此地,比如诵经拜佛、批阅文件、商议政事,包括游玩娱乐等。
罗布林卡就是“宝贝园林”的意思。在西藏,我多次去过罗布林卡,第一次去的印象最深。
时间我记不清了,是我一个人。进了罗布林卡,先看建筑、古木、花草,七饶八饶,便走到了园里的动物园,动物廖廖无几,据说是经费不够,喂养不起,还有的说是因为管理人员有工资可挣,就松懈了饲养,于是有人提议,不如承包给个人算了。
为了纪念第一次游园,我特意在园内一书店内买了约400元的书籍,盖完书店公章,要发票,卖书的小伙子却说,没有发票。当时我翻了翻书的价格,均没有找到,不知印在哪里。
卖书的是个藏族小伙子,据他自己说,他的英文比汉文说得好,他还想去北京专门学习汉语。
小伙子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前一阵子罗布林卡被盗,丢失了几个国宝级的佛像。这件事你知道吗?报纸上都登了。可你知道这件案子是怎么破的吗?原来,在被盗现场,警察捡到了小偷落下的一个胶卷胶卷冲出来后,恰好又有小偷本人的留影,此案可以说破得轻而易举。
真是一个倒楣的小偷。这个故事简直就像杜撰出来的,但它却是事实,而且就发生在罗布林卡里。
这时,涌进来一批外国旅游者,藏族小伙子连忙用英语去招揽生意,见状我便告辞出来。然而,这个小伙子讲的故事使我一想起罗布林卡,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小偷,那个倒楣的小偷。
拉萨回民
在拉萨,经常可以看见有人推着长长的木板车在大街小巷中穿行,车上是日用小百货以及针头钱脑之类,他们从不叫卖,但有人一招手,他们便停下来,等待生意。他们就是拉萨回民。
拉萨回民有1700多人,大多居住在八廓街东面的清真大寺周围,拉萨回民有多久的历史了,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弄清楚,我所接触的几个回民,从饮食、穿戴、住房,甚至语言等方面均和藏族没什么两样。但是,拉萨回民信仰伊斯兰教。
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藏传佛教的中心、在“圣地”拉萨,有着一座弯月塔楼,苍松翠柏,汉式大门栅的建筑,门栅上端有用阿拉伯文、藏文、汉文写的“清真大寺”字样,拉萨回民在周围一片六字真言声中虔诚地信仰着自己的宗教,去麦加朝圣仍是每一个信教的拉萨回民的最大心愿和荣耀。
也许是因为共同的信仰,拉萨回民的群体意识非常强烈,他们有约定俗成的内部救济习惯,因此,在拉萨的乞丐中,没有一个是回民。他们宁可去做任何艰辛而且薄利的生意,也耻于等待外人施舍,这是拉萨回民令人敬仰之处。
然而,更令我敬佩的是全民信教的藏民族,他们有容人的雅量,他们允许在自己宗教的圣地,另一个宗教的存在,这种大气、大度并不是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宗教都具备的。
萨噶达瓦节
拉萨有三条转经路。围绕大昭寺里的一条布满了昼夜不熄的长明灯的回廓转叫“囊廓”(廓即圆圈之意,囊廓即内部的圆圈);围绕大昭寺转叫“八廓”(即中间的圆圈,亦是八廓街之名之由来,八廓街即八角街);围绕拉萨老城区转叫“林廓”(即世界的外围,至今拉萨仍有林廊路)。在“囊廓”和“八廓”,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信徒,在用他们的脚步积累着功德。在“林廓”转经,则于萨噶达瓦节达到高潮。那一天,拉萨几乎成为了一个流动的城市。所有人都在转经。
那一天是藏历四月十五,佛祖释加牟尼出生、成佛、涅 之日。我在拉萨过了两个萨噶达瓦节,第一个,人生地不熟,我和同事坐着丰田越野车将转经路大致走了一遍。第二个,我走在了人群,空气中弥漫着桑烟的浓浓香味,每个人都是欢乐的,欢乐的情绪相互传染,但最快乐的,莫过于僧尼和乞丐,他们坐在转经路边,充满笑意地等待着施舍。
银行的零钱几乎在几天前就被换走了,那一天的人们格外地乐善好施,见一个给一个,以致不断传出许多内地打工者受不了诱惑,冒充乞丐而发了一笔小财的故事。“林廊”转一圈要两、三个小时,走在半道上。我的一个藏族朋友追上来,不知何时,他的手中多了一个红艳艳的汽球。那个萨噶达瓦节,大人手里转动着转经筒,孩子手里拿着红艳艳的汽球,满目皆是。那个萨噶达瓦节,宽大的藏袍和匆忙的脚步掀起的尘弥漫了每个人的眼睛,“ 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和“春去春再来,花谢花会再开”的流行歌曲弥漫了每个人的耳朵,善良和快乐的情绪则弥漫了每个人的心灵。
藏族朋友是跑来告诉我,他看见一个老太太,给每个僧尼的钱都是10元一张的。哈,藏族朋友说,转一圈下来,她不怕要撒去几万元钱?这个老太太是什么来头呢?藏族朋友一个劲地缠着我:我们去探个究竟好不好?
那一天是阳历5月22日,从5月21日24时至5月22日24时,萨噶达瓦节成了一个流动的节日、一个欢乐的节日,和一个穷人的节日。
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
那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奉命“一面进军,一面修路”,数万军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跨怒江、越昆仑、穿越重重死亡地带,冲破个个生命禁区,历时5个寒暑,以平均每公里牺牲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的代价,修筑了青藏、川藏两条举世闻名的公路。至今,90%以上的物资仍由这两条公路进藏,两条公路成为雪域高原上名符其实的生命线。
1984年12月25日,为纪念两路通车30周年,于青藏、川藏公路在拉萨的终点交汇处,建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碑名由当时的总书记胡耀帮题写,上有藏、汉铭文纪事。铭文如下:
“世界屋脊地域辽阔,高寒缺氧,雪山阻隔。川藏、青藏两路跨怒江,攀横断,截昆仑,江河湍急,峰岳险峻,十一万藏汉军民筑路员工含辛茹苦,餐风卧雪,齐心协力征服重重天险,挖填土石三千多万立方,造桥四百余座,五易寒暑,艰苦卓绝,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伟绩永垂青史。三十年来国家投以巨资,两路几经改建。青藏公路建成沥青路面,高原公路亘古奇迹,四海闻名,五洲赞叹。”
这才是真正的“激扬文字”——因为在它背后,是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是令人热血沸腾的一个火红年代。
关于我们: CCT 康辉国旅- 四川中国康辉国际旅行社 『 点击查看电子地图 』
CCT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旅行社许可证号:L-SC-GJ00030 国际一类社
中国国家旅游局指定办理中国公民出入境游的国际旅行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仙桥北路3号SOHO大厦3楼 - 康辉国旅总部. 旅游接待A23室
TEL:86-28- 86082622 / 86082022 / 86080300 FAX: 86656234
CCT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旅行社许可证号:L-SC-GJ00030 国际一类社
中国国家旅游局指定办理中国公民出入境游的国际旅行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仙桥北路3号SOHO大厦3楼 - 康辉国旅总部. 旅游接待A23室
TEL:86-28- 86082622 / 86082022 / 86080300 FAX: 86656234
Sponsored Links
特别声明:
A:关于美景旅游网独立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版权由我们全部保留;
2、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任何网站及媒体均可以免费使用,如转载我们的文章或图片,
请注明来自美景旅游网 并链接到 www.mjjq.com,商业用途请先联系我们;
3、免责:我们在我们能知悉的范围内努力保证所有采写文章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但不对真实性和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本站采写文章图片如果和事实有所出入,美景旅游网不承担连带责任;
B:关于美景旅游网采用非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页面的文章、图片等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2、免责:由于采集的图片、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内容页面标注的作者、出处和原版权者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您是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所有人,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如果您反对我们的使用,本着对版权人尊重的原则,我们会立即删除有版权问题的文章或图片内容。
3、本页面发表、转载的文章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A:关于美景旅游网独立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版权由我们全部保留;
2、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任何网站及媒体均可以免费使用,如转载我们的文章或图片,
请注明来自美景旅游网 并链接到 www.mjjq.com,商业用途请先联系我们;
3、免责:我们在我们能知悉的范围内努力保证所有采写文章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但不对真实性和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本站采写文章图片如果和事实有所出入,美景旅游网不承担连带责任;
B:关于美景旅游网采用非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页面的文章、图片等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2、免责:由于采集的图片、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内容页面标注的作者、出处和原版权者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您是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所有人,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如果您反对我们的使用,本着对版权人尊重的原则,我们会立即删除有版权问题的文章或图片内容。
3、本页面发表、转载的文章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西藏旅游
Tibet Travel
西藏旅游目的地
走进神秘西藏
西藏风光图库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