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搜索

西行日记-北京拉萨国际旅游汽车拉力赛

    难 忘 的 记 忆
    ---随首届北京—拉萨国际旅游汽车拉力集结赛西部之行日记
    
     从没想过会有一天能以这样的方式实现我久已向往的西部之旅,到达我曾经梦寐以求的美丽的西藏。明天,我将随首届北京—拉萨国际旅游汽车拉力赛开始为期14天的驾车旅行,途经洛阳、西安、兰州、嘉峪关、敦煌、格尔木、翻越昆仑山口和唐古拉山口,最后到达拉萨。一次多么别开生面而又激动人心的旅行,当我被邀请做这次活动的随队医生时,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2000/8/25 星期五 晚22:00 北京天桥宾馆
    因为明天早晨4点半钟就要出发,赶在天安门广场升旗的时候举行发车仪式,所以今晚全体人员集合在北京天桥宾馆,进行出发前的最后准备。宾馆的大厅里人来人往,大家忙着报到注册,领了统一发的物品,我就回到房间休息了。刚刚去火车站接去外地过暑假的儿子,两个月没见面,儿子长大了,在电话里听到我要远行的消息便难过的大哭起来的他,此刻见到我却懂事的跑前跑后帮我拿行李,直到安排好我的房间,才依依不舍的和我告别。一直也没见到同去的医生老唐,听说他下午还在做手术。时间太匆忙,还没来得及充分准备就上阵了。我连这次活动要开的车也没摸一下,从来没开过切诺基这么大的车,到底行不行心里一点儿底也没有,不管它了,到时候只有“赶鸭子上架”吧!
    
    2000/8/26 星期六 北京—洛阳
    早晨4点钟起床。4点半乘大轿车到先农坛体育场列队。这次活动赛手和新闻记者用的是北京吉普车公司提供的新型BJ2020V和BJ2020SMZ系列四轮驱动越野车,一共30辆,其余5辆工作车是切诺基,包括我们的“救护车”。每辆车上装载了七、八天的“口粮”,供白天在路上吃,都是普尔斯马特超市赞助的快餐食品和饮料。救护车上贴着红十字标记,因为老唐不会开车,我的驾驶技术又不灵,所以专门为我们配了个司机。听朋友介绍是某分局的一位“警司”,人高马大,一副“京油子”自来熟的架势,他的胸卡上印着“安全主管”。老唐胸卡上写的“医疗主管”,我的是“医生”,事前我们猜想主要可能是些头疼脑热、着急上火、高原反应等内科的事儿,处理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为了以防万一,老唐把颈托、夹板也都准备好了。
    5:36,当天安门广场国旗升起的时候,在纪念碑东侧举行了简短的发车仪式。7点钟,警车开道,车队列队向京西方向行进。白色的车身上贴满了各种彩色的广告条幅,双蹦灯闪烁,整个车队犹如一条色彩斑斓的长龙奔舞在晨雾蒙蒙的长安街上,神威活现。身在这支行列之中,我的心里不觉生出一种骄傲,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非私人行为的旅行,而且是作为一种竞赛运动,尽管我的角色不是竞技者,但仍然令人十分振奋。
    也许是太兴奋了,本来今天是第一个积分行驶赛段,可赛手们一上路就膘上劲的飙起车来,一溜烟的驶出了京城,忘了记分点就在六里桥。主裁判只好通过对讲机宣布取消第一赛段的比赛。谁知刚一出城,尴尬的事便接踵而至,先后几辆车都抛锚了,给维修师傅的B号车忙得不亦乐乎,才总算没有掉队的。高速路平坦开阔,我也开始“热身”了。第一次开切诺基,这么大的“家伙”还从来没碰过,心里有些紧张,刚一开始四肢紧绷,不一会儿就出了一屁股冷汗。好在车载台里不时传出嬉笑声和一连串的“OK、OK”,前呼后应,好不热闹。不知不觉放松了下来,时速竟达到110公里,这回该轮到旁边的人出汗了。
    出北京走107国道,行驶通畅,途经涿州、高碑店、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新乡至郑州,从郑州上310国道直达牡丹城---洛阳,行程共820公里。可能是因为第一天的兴奋与新鲜,尽管晚上九点才到达洛阳,连续行驶了14个小时,却并没有感到疲劳。特别是傍晚时分,天边落日余辉,晚霞萦绕,田间绿草小屋,炊烟袅袅,一幅美妙的图画展现在眼前,使人忘却了都市的喧嚣,心情别样的轻松怡然。
    
    2000/8/27 星期日 洛阳--龙门石窟--西安(393公里)
    早晨7:30出发,参观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同敦煌莫高窟、山西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洛阳城以南13公里,伊水北流,东西两岸香山、龙门山遥相对峙,犹如一座天然门阙,古称“伊阙”,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凿刻在这伊水两岸长达1公里的崖壁上。据记载,龙门石窟始于北魏(1500多年前,作品占30%),盛于唐代(作品占60%),现存窟龛2300多个,佛塔40多座,造像10万多尊。内容除佛教外还涉及建筑、音乐、书法、服饰、医药等,如同一座包罗万象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此次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习和弘扬中国历史、地理、佛教和民族文化,对于历史总不入门的我来说,正是一次很好的补课。
    参观完毕,10:50出发赶赴下一个目的地--古城西安。继续走310国道,路况和道路两旁的景色却和昨天大不相同。道路坑洼、交通阻塞,村庄破旧、土地贫瘠,途中经过的新安、义马、三门峡、灵宝等小城市/镇的房屋和商业建筑也显得有些落伍,透着一种陈旧,证实了人们对河南贫困的说法。一进潼关,驶上潼西高速路,路况明显改善,行车通畅,一路好走。临到傍晚时分,湖南卫视的23号记者车突然发动机失灵了,不知是驾驶员操作问题,还是国产车质量问题,反正是彻底“趴窝”。没办法,只有拖车。夜深路黑,拖车的车速只能达四、五十公里,我们的车还受命收尾,所以直到深夜11:30才赶到西安城南的东方大酒店,错过了大队人马接受警车开道和市长亲自迎接的盛大场面。
    
    2000/8/28 星期一 西安 华清池 兵马俑 大雁塔 古城墙
    今天的日程是参观西安的主要名胜古迹。
    位于西安东30多公里骊山脚下的华清池,以温泉和风景秀丽著称。秦朝时砌石筑池,取名“骊山汤”,也就是皇族沐浴洗澡的地方。唐太宗李世民在此修建“温泉宫”,玄宗时大兴土木,环山筑宫,更名“华清宫”。据记载唐玄宗、杨贵妃曾常年在这里居住游乐。这里的温泉常年保持41度恒温,据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身体十分有益。不管是真是假,我也赶快付了钱,用温泉的水清洗了两臂的尘土。水很热,洗着的确很舒服,好象关节也轻松了。华清池由于“西安事变”,还增加了另一“名声”,那就是“五间厅”和“捉蒋亭”,现在因为两岸交流的增加而改称“兵谏亭”。尽管11年前旅游曾经来过这里,故地重游却仿佛一切都是陌生,只有重新学过。
    华清池再往东不到10公里,就是著名的秦兵马俑了。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帝陪葬而模拟御林军阵的兵马俑坑。据考证,秦始皇陵的这处陪葬俑坑,一共由三个坑组成,埋葬了8000个与真人真马一样大的陶俑陶马。其中一号坑最为壮观,是步兵军阵,兵马达6000个;三号坑是指挥军阵;二号坑为曲尺型综合军阵。我不知如何感叹其壮观、精湛,(特别是彩陶和铜车马),祖先历史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令所有的游览者赞叹不已。
    参观的路上导游先生还为我们介绍了陕西的风土人情。说到陕西人爱吃辣子和陕西的黄土、秦腔,导游用四句打油诗概括了其鲜明的特点:“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高吼秦腔,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还有人们常说的有名的西北八怪:“房子半边盖;面条象裤带;大饼象锅盖;辣子算道菜;帕帕头上戴;姑娘不对外;碗盆不分家;有凳子不坐蹲起来”,多么生动的描述,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电影《秋菊打官司》里陕北的窑洞,头上裹着白毛巾,蹲在土炕沿上,手里端着大碗面条的陕北老农的形象,还有那屋里屋外、满房满炕的红辣椒……
    西安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都,历史上共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居七大古都之首。远在两千年前的西汉,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此为起点直达罗马的。因此,这里的历史故事万万千,我们能了解的也只是一点凤毛麟角罢了。即便如此,此一游也胜过读几年书的了。
    
    2000/8/29 星期二 西安—兰州
    今天的行程689公里。因为道路不好走,所以赶早就出发了。当6点钟我们离开西安城时,晨练的人们已经很多了。在“丝绸之路”起点的雕像群前,大家都摄影留念。大概没有几个人能有机会和能力沿着丝绸之路走一遍,这也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奇迹。
    出西安70公里过咸阳至乾县,到达乾陵。就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和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墓前立有两座石碑,一座是评述李治一生功绩的,另一座就是著名的“无字碑”。老唐说看到一篇报道,据研究这块碑最初是有字的,后来被人涂掉,大概就是评述武则天功绩的。陵前左右61尊无头石像也招致了人们的各种猜测,从古至今,是非几何,功过任人评说。无论如何,乾陵的气势还是够“级别”的,地势开阔,风水顺畅。
    走永寿到彬县,我们受到当地政府的夹道欢迎。锣鼓喧天,彩旗飞舞,还送来了当地的土特产彬县梨。所经之处无不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朴实热情。只是大佛寺上挂满的彩旗显得有些滑稽,恐怕寺里的“住持”不会太高兴,真是给陕西人民添麻烦了。
    一路经过长武、泾川、平凉、隆德、静宁、会宁、定西等十几个县到达兰州。据说途中经过六盘山,也许是黑天,分不清哪儿是什么山,风高夜黑,道路惊险,黄土飞沙,直到晚上10点才进城。
    一进城我们先直奔药店。因为一路来已经消耗了不少药品,裁判小田今天还发起高烧、腹泻不止。我和老唐决定给她输液,争取让她别“掉队”。药店里的当地人真热情,该补充的药品基本上都补足了。
    
    2000/8/30 星期三 兰州--嘉峪关
    今天行程755公里,是第二个积分赛段。又是起个大早,5:30起床,6:00赶往发车起点。昨夜进城风沙茫茫,今晨出城烟雾蒙蒙(炊烟),还没来得及看清兰州的样子就离开了。出来已经五天了,连日的起早、赶路,白天又吃不好饭,也许是因为食物太干,或是不习惯长途行车,我们车里的人白天里几乎不吃干粮,只是靠些饮料补充水分,再加上睡眠缺乏,真觉得有些疲劳了。
    上312国道路况不错,所以我先开车,让司机歇会儿。刚驶出不到100公里,就听到台子里呼叫救护车,“有人出车祸了”,我的心里“咯噔”一下,最怕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前面的弯道上,4号赛车和一辆装满沙土的大卡车撞上了,车的前箱已经完全扭曲变形,后箱基本上也全损坏了。由于车已经变形,人一时抬不出来,当地的农民帮助扶着副驾驶的颈部,另一些人忙着想办法把人抬出来。吉普车公司的丰师傅和哈师傅听到呼叫返回来,三下五除二,就把后座全拆了下来。驾驶员伤的不重,人还清醒,四肢能动,只是额头上撞了个口子,顺着脸往下流血,人吓的不清,脸色苍白,我给他测了血压、脉搏都还正常,便赶紧把伤口清理了一下。副驾驶当时意识不清,右侧颈部几处伤口流血,老唐给他上了颈托,血压正常,几分钟以后也清醒了,有些躁动,四肢能动,后来还坐起来了。抢救工作还算顺利,急忙中血压计打不开,老唐也顾不得那么多,一铆劲给掰开了,可能什么断了,水银也漏了出来。没出人命,我们的心稍微塌实了点儿。
    出了事,大家都很齐心,北京电视台的两个记者特别出力,胖的帮着抬人,瘦的帮我安装氧气,处理轻病人。可也有人站在旁边,只知道动嘴,一把手也不帮,关键时刻最能识别人了。
    呼叫沿途的120救援等了30分钟还没有来,我们决定不再等了,必须尽快赶回兰州医院。请示了赛事主管,命令组委会两个负责人和老唐带病人一同回兰州,我随大部队继续前行。
    我上了湖南卫视的23号车,车上有两名记者,一个瘦猴,大概是摄影记者,总看他扛着摄象机,另一个长的挺帅的小伙子据说以前是做主持人的。两个人都不多说话,闷着头睡觉。司机曲师傅36岁,可看上去象快50岁了,他叫我坐在副驾驶位子上陪他聊天,免得犯困。我因为刚才的车祸,惊魂未定,开始意识到这次旅行的危险,开始设想一旦自己发生意外将会怎样……,开始记起和朋友曾经玩笑式的关于生与死的对话……,晚上一定要给她一个电话,给她一些暗示……,一时间胡思乱想不止。
    真正感受到西北 “早穿棉袄午穿沙,抱着火炉吃西瓜” 的气候,早晨出门时把带的所有厚衣服都穿上了,临到中午已经脱的只剩下一件短袖衫却还是汗涔涔的。还有西北的风沙和尘土,加上现在坐的是2020吉普,没有空调,密闭性又差,开窗子进土,不开窗车里又跟闷罐似的透不过气来。只好一切听从曲师傅的指挥,车子开到土小的地方,一声“开窗”,我们三个赶快把窗子拉开;等到了尘土“区”,一声“关窗”,又一齐把窗子拉上。经过很长的一段修路,路坑洼不平,车子颠的厉害,把整个人都弹了起来,头撞顶棚,两脚离地,活象个青蛙。到这会儿我才明白原来赛手和记者们比我们要辛苦得多。
    “屋漏又逢连阴雨”,偏偏这时25号赛车又抛锚了。大家齐心协力吧,我们头前探路,“北京台”两个记者负责拖车,封师傅断后。天渐渐地黑了,他们拖车竟然把时速“煽”(用记者博京的话来说)到100,拖了将近300公里。中途到了甘肃的名县--张掖,据说因为富裕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等吃完一大碗“兰州拉面”后,我们听到台子里传来后面队伍的声音,于是按约定在大修厂汇合了。封师傅说必需在这里换发动机,要等3个小时。凌晨一点,车修好了。老唐他们处理完事情也赶了上来。大家都非常疲劳,想在张掖留宿一夜,由于明天嘉峪关的特殊场地赛,指挥部命令必须连夜赶到嘉峪关。
    我又回到了切诺基上,虽然座位舒服了,心却又吊了起来。夜间行车,加上疲劳,更容易出事。司机还不愿意开慢车,非要停一段,然后再开快车追上去,没有办法,只有忍着吧。停车的时候他俩在车里睡觉,我站在车尾放风,生怕万一后面的车走神儿,把我们撞到沟里去;车开起来时还得搜肠剐肚的想些词儿和司机聊天,免得他走神。老唐可不管,一直在后面睡着,够“大侠”的,什么都不怕,看来还是人家见过世面。小队人马一路“前呼后应”,直到清晨5:30,终于到达嘉峪关宾馆。
    
    2000/8/31 星期四 嘉峪关—敦煌
    今天不能睡觉了,抓紧时间洗澡、吃饭,早晨还有一个特殊场地赛。因为有了车祸的先例,我和老唐一点儿也不敢放松,要赶紧到比赛场地去。大队已经出发了,我们找了半天才找到嘉峪关的“关楼”,在“天下第一雄关”的碑前赶快留了影。长城是中华民族最宏伟的历史遗产,今天我能有幸走到了它的起点,心情和站在山海关时完全不同,因为山海关是很容易到达的地方,而这里却不是人人都能轻易到达的地方,不知不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赶到场地,比赛还没有开始,赛手们正在做准备。这时,沙漠中驶来一列坦克车,战旗飘飘,响声隆隆,由远而近,带起巨大的尘土,真有点排山倒海的气势。都市里的人哪儿见过这阵势,呼啦啦全跑上前,又是拍照,又是摄像。就在大家欢呼跳跃的时候,对讲机里传来呼叫,“翻车了!”,我们连忙赶过去,10号车翻了个底朝天,赛手已经出来了,人没有受伤。返回起点不到20分钟,11号车又翻了,车手是那个瘦瘦的带眼镜的小伙子,胳臂擦伤了点皮,老唐给他处理了一下,他说自己也是学医的,以前是个麻醉师,现在改做医疗仪器,我们医院的生化仪就是他们做的。这世界真大又真小,能走到一起算是有缘。
    比赛结束后参观了嘉峪关。在古城墙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石墩,上面已经凹下很深,象一个石锅,里面放着一块石头,城墙上也有一个被石头敲成的坑。仔细看了介绍,这里记录了一个“击石燕鸣”的传说:古时城里栖居着成群的燕子,日出而飞,日落而归。一日天起大风,尘沙弥漫,守城士兵立刻关紧城门,风沙迟迟不退,归来的燕子无法进城,纷纷撞击城墙,哀鸣而死。此后,每当起风时,人们用石头敲击城墙,发出的声音就仿佛燕子的哀鸣声。一个多么美丽而动人的传说。
    因为连续30多个小时没合眼,怕我们太疲劳,组委会派裁判小田替我们开车。小田那天输了液,身体一下就复原了,也想趁机表示一下谢意。谁知她上来先给我们来了个悬的,可能是开惯了吉普,不习惯切诺基的方向盘,连打了三把轮儿,差点儿和对面的车撞上,本来迷迷糊糊的想睡,一下子困意全被吓跑了。
    西北的大漠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一马平川”。前方是大路通天,左边是寸草不生,远望去象皱褶的丝绸一般光滑而连绵不断的山脉,看地图上标的是火焰山,老唐说火焰山应该是八百里,不知是不是西天取经的那个;右边是漫漫无际的沙漠,一望无边;使人不禁想起那首老歌里唱的:“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人的旷野中,犀利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站在这里的感觉是什么,空旷、开阔,刺激、兴奋,热血在身体中奔涌,历经辛苦来到这里,为的就是这种感觉,和“那传说中的美丽”……。
    没想到沙漠中看到了一片绿洲,我们激动的奔了过去。一片碧蓝的湖水,周围可见芦苇丛生,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还会有水,真是奇迹。老唐特想下水,可因为赶路,只好放弃了。
    一路顺风,晚上8:00平安抵达敦煌金叶宾馆,行程384公里。今天大概是旅行中第一次按时到达目的地的。赶快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
    
    2000/9/1 星期五 敦煌 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
    一觉睡到天亮,已经八点半了。这一觉是几天来睡的最长的,连日来身体和精神的紧张把大家搞的十分疲惫,今天是应该好好调整一下了。
    来敦煌之前,只知道敦煌有个著名的莫高窟。其实敦煌本身就有着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它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说自汉代起敦煌就成为以后中原王朝最重要的边疆军事战略要地,成为中西方陆路交通交流最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由于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咽喉”,因此它还是中国古代文化与当时世界文化艺术最重要的交流、汇合、融合、扩散地之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佛教艺术中心。为此,她孕育出了莫高窟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圣地。
    莫高窟开凿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坐西朝东,与三危山隔宕泉河而东西相望。四周是荒凉的沙漠,有了这股泉水,崖上、崖下景色截然不同,崖上一片黄沙,荒凉满目,崖下绿树成荫,清泉萦回。石窟群彩画纷披,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丛中。据说,公元366年(前秦),一个名叫乐尊的和尚云游到此,正值黄昏时分,太阳快要沉落在茫茫沙漠之中,和尚蓦一抬首,眼前出现了奇景:对面的三危山一片金光耀眼,好似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显现。和尚被奇景眩惑了,他认定这真是一块圣地,于是就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由于沙漠空气和洞窟墙壁极度干燥,使用的材料性能耐久,莫高窟才有幸保存至今。虽经后经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留了492个洞窟,其中壁画45000平米,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结构窟檐5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壁画以说法图和本生(也叫“本缘”,指释迦牟尼的前身)故事为主,后者主要是描述释迦牟尼前身如何舍己救人的。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目前只对游人开放10个洞窟。我们参观的第254窟(北魏)里《萨缍王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最流行的题材之一。故事讲的是:太子三人骑马出门游玩,路遇一就要饿死的受伤的老虎,三太子让两哥哥先走,自己要以身饲虎,老虎亦通人性,不忍下口。于是,三太子脱去衣服从悬崖裸身跳下,流血而死,老虎喝干了他的血,获得新生。两兄弟久等弟弟不归,返身回去,见弟弟尸骨,放声痛哭,立即回朝禀报双亲,双亲万分哀痛。王帝下令修了佛塔祭奠萨缍。这个故事就是表达了众所周知的“舍身救众生”的佛家思想。
    壁画、彩塑、建筑,每一项都蕴藏着丰富深奥的内涵。对于我们这些游览者来说,没有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取之皮毛亦相当困难,我们只能为它的博大精深和壮观宏伟而感叹,为我们能拥有祖先留下的如此举世惊憾的历史奇迹而倍感自豪。
    晚饭后游览鸣沙山、月牙泉。这里也是一世界罕见的大漠奇观。鸣沙山的四周皆为沙垄,背如刀刃,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是由红、黄、白、黑、橙五色晶莹闪亮的细小沙粒组成。天晴时,如果人乘沙流,有鼓角之声,轻如丝竹,重若雷鸣,沙随足坠,经宿复初。月牙泉因在沙山环绕之中,形似月牙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流沙与泉水之间虽仅隔数十米,却经千百年风沙而没有被吞没,依然是清澈如镜,沙不进泉,水不浊涸,堪称一绝。
    老唐20年前曾来过这里,那时旅游还没有开发,他们是赤足登上沙峰的,所以今天他坚持不走已经搭好的梯子,这下可把我累的够呛。这里海拔已经2000多米了,加上连日疲劳体力下降,爬沙山又是进一步退两步,直爬得我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心已经要蹦到嗓子眼儿了,眼看峰顶近在咫尺,我却连一丝气力也没有了,老唐一把将我拉了上去。坐在山顶,远眺沙漠连绵起伏,俯视山脚泉水清澈透底,美景尽收眼底。
    老唐说敦煌的特产是“李广杏”和“夜光杯”,一种味似油桃的大杏和石制的磨成很薄的酒杯,据说月光下,杯中葡萄美酒,烁烁发光。过了产杏的季节,只有买些杏脯,夜光杯自然也买了一对,回去好做为炫耀的资本。
    
    2000/9/2 星期六 敦煌—格尔木(537公里)
     今天是第二个积分行驶赛段。6:00起床,7:00出发到发车起点。天气已经觉得有些凉了,把能穿的厚衣服都套在身上,还是不觉暖和。开始向海拔2000米以上挺进。盘山路弯道很多,我实在不敢冒然。今天早上不知为什么困倦难耐,两个眼皮总在打架,老唐已经在后座上“卧倒”了,我也昏昏欲睡,但我还坚持着不让自己睡着,因为一旦出事,车里睡觉的人是最危险的。走过一段之后,停车“方便”的时候,大家一交流,才知道刚才已经到了海拔3000多米了,人人都犯困,那是高原反应的前兆,真是好悬。
    本来是一路沙漠,一马平川,应该快马加鞭了,可偏偏又有“马”“卧槽”,24号北京台的车坏了。一时找不到拖车绳,我们只好往前赶,看看加油站能否买到。加油站里没有,我们又到旁边的地质勘探队里找,老唐和人家说好话好不容易找了根粗麻绳,想买又没零钱,一聊天领队的刚好好是北京房山的,这么远遇到老乡不容易,自然给个方便了。封师傅的B车立了大功,又得拖上100多公里。经过“万丈盐桥”,原以为是一座桥,其实是一段公路,由于这里是盐碱地质,路上虽然铺着柏油,仍然析出大量的盐粒,所以坑洼不平,而且很滑。道路两边土地贫瘠,可以看到土里析出白花花的盐粒。这么难走的路又赶上修路,小部队只有紧跟密随,所经之处浩浩荡荡,尘土飞扬,好不威武。路难行,车难快,又是天黑才进城,难怪有人笑称我们这支“后勤小分队”是属耗子的,天不黑不进城。好在格尔木是到达大本营前的最后一站,胜利就在眼前了。
    
    2000/9/3 星期日 格尔木 休整、体检
    今天是进藏前的休整,也是我和老唐辛苦的日子,因为要给全队80多人体检。主要是测血压、量心率,判断谁出现高原反应,需要及时处理的。没想到大多数人都出现高血压,先是组委会的刘永占血压170/110mmHg,赶快给他吃了心痛定,随后又出现了高血压“冠、亚军”,大连的“一号胖子”林海(我和老唐封的,体重260多斤,身高180公分)血压175/120,他坚决不服药。上午查了将近70人,血压平均在130-150/90-105,我和老唐心里有点儿没底了,来之前我特意仔细看了看有关高原病,最严重的反应就是肺水肿和脑水肿,血压都这么高,万一脑水肿了怎么办,我们决定中午到当地医院咨询一下。
    吃过午饭,我们去了格尔木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医生很热情,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高原反应的处理方法,高血压主要用一些缓和的降压药,如复方罗布麻等。对于一号胖子那种情况,他认为应该在格尔木留下观察,如果时间不允许,必须要服药治疗。这下我们心里有了底。在组委会的劝说下,林海答应服药,而且还写了“生死状”,坚持上山,如果出现意外,后果自负,听起来真有些悲壮。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会怎么样,因为今天一起床,我已经开始感到头晕,稍一活动就心慌起来,特别是下午去五楼开会,爬楼的时候心跳到了130/分,直觉得心慌、气喘,我没有言声,到了最后关头,自己可不能“掉链子”。
    晚饭后我和老唐到街头转转,看见封师傅和博京、谭炎两个记者又在喝酒呢。封师傅有糖尿病,偏偏不听劝,不吃药还总喝酒,他说这叫潇洒。嗨!对这样的病人,我这个做医生的也束手无策。
    明天是最艰苦的一天,要翻越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全程1100多公里。我想起了平时经常教育儿子的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要成功就要付出代价。
    
    2000/9/4 星期一 格尔木—那曲
    因为今天要走最长的路程,所以起的最早。3:30起床,4:00出发,我们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离开格尔木,驶上青藏公路。因为天冷,不一会儿就有人要求“放水”了。车队停下来,“关掉大灯,男左女右”,车载台里发出了命令,野外行军,集体“放水”,也堪称一“景”吧。
    没走多远有一辆车又抛锚了。海拔这么高的地方,人呼吸都困难,修车就更不可能,只有把车存放在就近的兵站里。鉴于前些天的经验,这次组委会把车队分为三个组,每个组规定了头车和尾车,前后照应,便于管理。
    天亮时到达昆仑山口(海拔4000米)。界碑上挂满了彩色的布条,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我猜想一定是藏民祭奠用的。后来看介绍知道,这叫经幡,在西藏很常见。据说藏民把西藏的108座山都视为山神,所以每经过一座山时,都要献经幡,以示对山神的祝福。经幡有黄、红、蓝、绿、白五色,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在大的山口,还有堆放的藏民刻着碑文的石板,叫马尼堆,都是祈求平安的。
    过昆仑山口继续前行,景色就别样了。湛蓝的天空,雪白的云彩,远方皑皑的雪山,象歌中唱的一样美丽。自然的浩大和美妙淹没了渺小的个人,使人们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尘世间的喧嚣,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
    再往上走是五道梁加油站,到这儿开始有人坚持不住了,脸色发青,口唇紫绀,需要吸氧了。我还好,除了走路快了有些气短,没有其他什么不适。
    刚刚经过神秘的藏北无人区,一望无际,据说这里栖息着野牦牛、藏羚 、野驴等许多稀有级保护动物。虽然没有见到藏羚羊,却也远远的看见了野牛和狐狸。手机在这里没有信号,用卫星电话给妈妈报平安,尽管这里离世界屋脊还差着远呢,但也够他们羡慕的。
    沱沱河,就是哺育了我们中华民族无数子孙的长河----长江的源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长江,她的源头也仅仅是一条细细的小河。中午时分,我们到达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一下车就感觉这里空气明显稀薄,人有些气喘,肚子发胀,脚底下轻飘飘的。有意思的是饼干和巧克力派的包装都鼓起来了,象个面包;打开矿泉水象打开可乐似的带着气。天高云净,晴空万里,可还没等我们尽情的享受一下美景,台子里又传来了呼救声,前面有车出事了!我们赶快往前赶,在距山口大约10公里处的一个弯道上,8号赛车和一辆载重大卡车迎头撞上。等我们赶到时,副驾驶和后座上的人已经被过路的一辆长途客车上的乘客给抬出来了,其中副驾驶小赵伤到头部,额头上豁了一个挺深的大口子,满脸都是血,意识有些模糊;后座上的老杨可能是大腿骨折了,疼得动不了,但意识很清楚;驾驶员是我的那个青岛老乡,他的一条腿站在车外,另一条腿卡在车里拿不出来,疼的在大喊。老唐指挥把前两个人抬到大客车上,做了头部的止血包扎。过路的众人帮助撬车救人,可没有得手的工具,一时难于成功。老唐决定他跟大客车先走,赶到前面的医院去,让我等着把车里的伤员弄出来后再给他处理。10分钟后伤员终于被抬了出来,他右腿的膝盖露出了骨头,呈45度屈曲,一定是骨折了,出血很多,我照老唐说的用止血带扎住大腿,伤口处用药棉和绷带包扎上,然后抬上我们的救护车赶往下一站安多。一路上伤员老金疼得不停的叫喊,我只有不断地给他吃止痛片和镇静药,大概用了8片止疼片和6片安定,他才迷迷糊糊睡了一会儿。安多是个小镇,医院的条件极差,连水都没有,我带着满手的血转了两圈也没找到水龙头,一问才知道根本没有水,这里的医护人员从来不洗手。伤员不能在这儿治疗,只有再往前走,赶到100公里外的那曲,那是个地区医院,医疗条件可能会好一点。同时通知了那曲医院出救护车接应我们。当地群众非常朴实、热情,有帮忙的,有出力的,有带路的,大客车的司机还一直帮助拉病人,直到天黑才到达那曲。虽然这的医疗条件也不好,但有些必需要尽快处理,小赵头部的伤口要缝合,老金的骨折也要手术。总指挥命令老唐留守医院,我和体育局的领导先到宾馆住宿。
    夜晚是寒冷的、孤独的、甚至恐惧的,只有一个人在房间里,尽管睡觉前用凳子顶住了房门,我仍然没有丝毫的安全感。被窝儿里冰凉,头疼的厉害,心脏在剧烈的跳动着,我想是高原反应来了。想吸氧又打不开氧气,只好吃了止疼片。夜里不敢翻身,因为稍微一动心跳就到了130次,一夜“心惊胆颤”,也许是睡了,也准都是噩梦。
    
    2000/9/5 星期二 那曲-当雄-羊八井-堆龙德庆-羊八井-林周--拉萨
    早上七点,走廊里仍然没有动静,夜里不知几点曾听到有人走动的声音,想着大概是老唐他们回来了,却没敢起床,因为每一个动作都要付出剧烈的心跳,我要养精蓄锐,准备着迎接更艰苦的旅程。
    分别打电话叫醒其他人,才知道老唐他们凌晨2点钟才回来,伤员留在医院观察,病情基本稳定了。老金是髌骨骨折,膝关节脱位,韧带断裂,做了清创和关节复位、石膏固定;小赵做了头部清创缝合,可能还合并颅骨骨折,需要到拉萨再检查;老杨最重,股骨颈骨折,但暂时无法处理,可能要等到北京再治疗了。领导们商量了一下,决定请地区或军分区医院派救护车送伤员去拉萨,由老唐、救护车司机和体委的一名干部负责,我和赛事主管、体委竞赛管理中心领导的两辆车先走。
    一天没有吃饭了,先找个地方填饱肚子。因为这里九点才上班,所以店铺都没有开门,只好找了一个挂着招牌的小饭店,其实也就是藏民自己的家。茶水和格尔木的一样是咸的,包子的面是粘的,好象没有熟,冒着热气的大碗面片儿吃的兄弟们连声称好,只有我还是难以下咽,可能还是饿的不够。老唐吃完了一碗又端起我的那碗,胡噜几下就消灭干净了。前面的车队因为封路昨天被截在当雄兵站,听说凌晨4点才到,估计不会太早出发,我们准备赶到当雄和他们汇合。
    从书中知道那曲藏语意思为“黑河”,整个地区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的怀抱之中,西边的达尔果雪山和东边的布吉雪山象两头猛狮一样守护着这块宝地。它的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辽阔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其间,东部属河谷地带,多高山峡谷,是藏北仅有的农作物产区。5至9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气候温和,风平日丽,草原一片青绿,万物茂盛,人欢畜旺。
      藏北的草原真美,象歌中唱的一样“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的河水泛清波”,遍地绿草,牛羊满坡,“雄鹰展翅飞过”……,山涧的小溪象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流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真想张开臂膀在这美丽的草原上奔跑,放开胸怀尽情呼吸这纯洁的空气,找回那渴望已久的自由。大自然的魅力是无限的,她让人一次又一次的陶醉、痴迷。
    赶到当雄已经是晌午时分,大部队刚刚出发,我们自有快马加鞭,继续追赶。路愈来愈难走,坑洼不平、巨石险滩,总指挥的车开的技高一筹,无往不胜。就在离拉萨只有60多公里堆龙德庆县的一条河上,桥被河水冲跨了,一部分车队已经从浅滩冲过去,另一部分被截在了河边,有两辆车没冲过去趴在了水里。河那岸排着成百辆军车等着过河,这岸也是一长溜儿的客车、货车,据说已经等了好几天了。当地驻军在河上架了一座铁桥,只准军车通过,推土机正忙着拖落水的军车。听守桥的士兵说天黑也过不去,只有想办法先把落水的车拖上来,河水冰凉,士兵说昨天下水拖车时,连喝了一斤白酒,还是冻的牙齿打颤。等把车子拖上来,已经六点了。路是不能再往前走了,只有返回羊八井绕道而行。等返回羊八井车子也没油了,还要返回当雄加油。早上八点出来的,晚上八点又回到原地,尽管“起了个大早“却连个“晚集”也没赶上。
    接下去的路是180公里的石子路,山路崎岖,弯道陡斜,一面是山,另一面是深沟险壑,再加上天黑,危险不言而知。我的眼紧盯着前方,心一直提在嗓子眼儿,手紧紧抓住扶手,不敢有丝毫倦怠。偏偏20号汽车画报社的记者车又坏了,挡挂不上,车没油,电瓶也没电了。没法开灯,这漆黑的夜路怎么走?困难吓不倒英雄汉,封师傅把方向盘,记者小何推着挡,车里还有一位搭车的兵站干部打着手电筒照明,我们的切诺基在前面开灯指路,就这样楞是开出了几十公里的山路,到达了林周县城。封师傅他们修车加油,我们加速前进赶往拉萨,明早就要举行颁奖典礼,总指挥必需到场。用“奔驰电掣”来形容我们的车速,用“心惊胆战”来形容我的心情都不算夸张,直到车子驶上拉萨大桥,才总算松了一口气,我终于体会到什么叫“死里逃生”了。
    拉萨的夜晚很美,街道宽敞整洁,中央大街灯火通明,气魄不凡。凌晨2:00,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拉萨山水宾馆。洗净一身的尘土,当我钻进暖暖的被窝儿的时候,我感到漂游的思想终于返回了躯体,生命回归完整了。
    
    2000/9/6 星期三 拉萨 布达拉宫 大昭寺 八角街
    今天是这次活动的最后一天,经过12天的艰苦跋涉,我们终于胜利的到达本次活动的终点,也是我们久已向往的地方—拉萨。在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前,我们举行了颁奖典礼,为纪念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北京)倒计时一周年而举办的首届北京—拉萨国际旅游汽车拉力集结赛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胜利的欢呼声和喷洒的香槟酒中,包含着我们多少汗水和辛苦,挑战自我,感受自然,战胜艰险和困难,我们为胜利而骄傲和自豪。
    
    拉萨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海拔3700米。“拉萨”在藏文中为“圣地”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兼并邻近部落、统一西藏后,建立吐蕃王朝。拉萨古称“惹萨”,藏语“山羊”称“惹”,“土”称“萨”,相传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为供奉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金佛像建造大、小昭寺,于是用山羊背土填卧塘,寺庙建好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周围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惹萨”也逐渐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
    布达拉宫是西藏的象征,是我渴望已久的地方。
    布达拉宫主楼共13层,高达110多米,建筑气势宏伟,风格奇特,是历代达赖的住栖地,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典型象征。宫内有宫殿、佛堂、习经堂、寝宫、灵塔殿、庭院等。殿堂分红宫、白宫两个部分。红宫是供奉佛神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红宫内安放前世达赖遗体的灵塔,塔身以金皮包裹,宝玉镶嵌,金碧辉煌。宫内珍藏浩多藏文物,堪称一座历史文化艺术宝库。无数金光闪耀的佛像,上千间酥油灯长明的佛堂、殿舍,蕴涵丰富、色彩斑斓的壁画,顶礼膜拜的虔诚的拜谒者们,无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感动。操着英、日、藏、汉四种语言的喇嘛为我们这些远方的游客祝福祈祷,那张温和善良的脸上照见的是博大的宽怀和慈悲。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是佛教教徒向往的朝圣中心,大殿主供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金像,配殿供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像,寺内还有唐代稀世文物,走廊和宫殿布满的壁画描写了历史人物的神话故事。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山羊填湖”的故事,它记载了拉萨这块“圣地”的来历。
    在这里我还认识了唐卡。唐卡又称“轴画”或“布画”,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绘画形式。以亚麻、粗毛布或丝绸为底布,图画四周用各色丝绸包边,而且用面纱和飘带装饰,上下两端有银或铜质装饰的木轴,主要是锈绘佛像和神像。在大昭寺周围的八角街上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唐卡,只可惜没能精心选购一幅。
    更为遗憾的是没有选购西藏特有的宝石—天珠饰物。后来看资料才知道是一种稀有宝石。天珠为九眼石页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主要由黏土固结而成的薄页片岩石。页岩色因所含化学物质而不同,如含卷氧化铁者呈红色,含氧化铁者呈微黄色,含炭质则呈灰黑色。天珠的色泽大约可分为黑色、白色、红色、咖啡色及绿色等色,经仪器测定具有强磁波,据说能治疗五十肩、心脏病、高血压、气喘、坐骨神经痛等多种疾病。天珠本身是跨越宗教的,它可因人因地适用,而无任何差异。只怪我出门前没有好好“预习”这一课,轻易放过了这宝贵的珍品。
    西藏之行,更深刻的还有那世代流传、潜入灵魂的佛教,它已成为藏族人民终身不渝的生活方式。无论深山野岭、峡谷溪涧,莽莽草原、原始密林,都能遇上古刹僧尼、听到诵经念佛,看到经幡玛尼,千里之遥倾其所有,一步一个长磕首,磕往心中圣地拉萨上香朝佛的虔诚藏胞。西藏的文字、绘画、雕刻、建筑及人们手中的佛珠,屋顶的风马旗,门前的吉祥徽和路旁、湖边的玛尼堆……无一不与佛教有关,无一不显现着神奇和奥秘。
    藏地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经历了一个漫长原始时期,此时藏民信仰多神的苯教。当时的苯教并无经典,主要活动是占卜吉凶、驱役鬼神。到第八代藏王止贡赞普时期,苯教融合了一些外地教的成份,得到发展。据苯教经典记载:苯教创始人辛绕,系释迦牟尼同时出世者,人称为“屯巴(意为导师)辛绕”。止贡赞普始,苯教盛行,并形成一套理论和宗教仪式。此时的苯教史称“恰本”(意为流传的苯教)。它不仅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直接左右着吐蕃统治层的重大事情。苯教的主要特点是崇拜大自然,包括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现在藏地多神山、圣湖与早期苯教对天、地膜拜密切相关;崇拜动物,包括牛、羊、鹰、犬,牧民的门楣或帐篷边挂牦牛头骨,神山圣湖玛尼堆上安置牦牛头骨,其渊源便是苯教的原始图腾崇拜;杀牲祭献,也就是用鲜血和肉体的形式表示敬畏、感恩和祈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动物殉葬和人祭,这也是苯教与佛教发生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崇拜鬼神、敬重巫师、崇尚巫术。现在西藏宗教节日里跳的傩面舞,内容多为“祈福禳灾,驱鬼降神”之意。
    公元7世纪佛教正式传入西藏后,苯教与佛教历经多次冲突较量,几经胜败起伏,最终,在松赞干布等吐蕃赞普的崇奉和推行下,具有浓厚西藏地方特色的佛教逐渐在雪域高原扎根,并得到迅速传播和发展。从此,原始的苯教破灭,继而出现的是另一种苯教,叫做“觉本”(意为改信的苯教),即基本佛教化了的苯教。
      以后,苯教选择信徒聚集地以一种完全有组织的形式在藏区各地兴建寺院,成为晚期苯教的修炼中心。苯教也供奉三宝:敦巴西饶、雍仲、本波(佛教三宝:佛、法、僧),佛教化的苯教仍然保留着古老的苯教传统,注重占卜吉凶、崇尚咒术、召福聚财、驱鬼治病、呼风唤雨、祈福穰祓等法术。苯教徒转经(包括转经筒)和朝圣时与佛教徒习惯的顺时针相反。苯教徒使用的摇铃犹如一个铜盘呈扁形大口,使用时铃口向上摇动。象征苯教的“雍仲”符号与佛教象征吉祥的方向相反,标志着永生和恒固。
    美丽的西藏,神奇的西藏,她对世人的诱惑是不可阻挡的,这诱惑不是物质,不是时尚,也不是宗教,她就象高原上纯净无暇的湖泊,人们万里之遥的朝圣,照见的其实是自己心灵中原本存在的那份美好、那份渴望。
    
    2000/9/7 拉萨—成都 成都—北京
    13天的旅程终于结束了,悲喜、欢乐、艰苦、挫折都会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慢慢的淡忘,经历磨练才更加坚强,“经历风雨”终能见彩虹,这是无法忘却的记忆,还有在这场风雨历程中建立的友谊。
    飞机载着伤员和凯旋的“勇士”们降落在首都机场。一切又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温暖,尽管北京的天空远远比不上藏区的湛蓝,但她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家,相信有一天我们会用自己的双手把她建造成更美的家园。
    回家的感觉真好。
     2000/10/08完稿
    
    
    
    
上一页量川藏(二)
下一页量川藏(四)
2005-12-14 03:41:45  By: 西藏旅游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CCT 康辉国旅- 四川中国康辉国际旅行社 『 点击查看电子地图 』
CCT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旅行社许可证号:L-SC-GJ00030 国际一类社
中国国家旅游局指定办理中国公民出入境游的国际旅行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仙桥北路3号SOHO大厦3楼 - 康辉国旅总部. 旅游接待A23
TEL:86-28- 86082622 / 86082022 / 86080300 FAX: 86656234
西藏旅游咨询预订服务: (86-28)- 86082622   86082122  给我们写信咨询和预订
Sponsored Links
    
特别声明:
A:关于美景旅游网独立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版权由我们全部保留;
2、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任何网站及媒体均可以免费使用,如转载我们的文章或图片,
请注明来自美景旅游网 并链接到 www.mjjq.com,商业用途请先联系我们;
3、免责:我们在我们能知悉的范围内努力保证所有采写文章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但不对真实性和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本站采写文章图片如果和事实有所出入,美景旅游网不承担连带责任;

B:关于美景旅游网采用非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页面的文章、图片等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2、免责:由于采集的图片、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内容页面标注的作者、出处和原版权者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您是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所有人,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如果您反对我们的使用,本着对版权人尊重的原则,我们会立即删除有版权问题的文章或图片内容。
3、本页面发表、转载的文章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西藏旅游
Tibet Travel
西藏旅游目的地 new
西藏圣地之旅-魅力珠峰+天湖纳木措之旅九日游
走进神秘西藏
西藏风光图库 new
热门点击
文档索引
- 关于我们- 联络我们- 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商业合作- 广告托播-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加入收藏-
©2002-2008 Copyright  MJJQ.COM China Meijin Travel Web.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Laomei Blog
Tel:86-28-86082622 - 86082022 - 86082122  Fax:86-28-86082122
版权所有: 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西藏旅游 保留所有权利 .蜀ICP备05001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