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浮影
修改五年前的东西
发觉穿越时空只需要
半个梦
之一,尽日奔波逐小利
从西藏回来后一直很忙,曾经有一位朋友自嘲自己是"尽日奔波逐小利"。现在按在我头上也很象。不过,等米下锅的感觉不太好。朋友有一次光临寒舍,看到一条小纸,想法多多,上面我用钢笔抄着--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溢其过。至今我依然是这样想的。可是,西藏之行所费过万,按排安身立命之外的旅行的费用,成为一种经不起刺激的
欲望,渐渐在心底蔓延。对于我来讲,至完的生活状态就是阅读和旅行,也许,只是也许,还有那么一点点建树。但是我和大多数上帝的孩子一样平凡,克己,经济,繁琐地在喧嚣的城市里生活着,有时被他眷顾,有时被他嘲笑......
如果我生命中最终的敌人--时间,能延长几年二十五岁的光阴,如果我的体能总会象在世界屋脊上一样的骄人,鲜活,我就不想放弃自己的信念:不论是怎样的生活水准,智慧上,情感上的乐趣才是首要的。感官的乐趣要稍靠后站,形成一个喜人的背景,这才是文明给它安排的位置。也许,汪丁丁是对的。我也不想放弃"滚石"酒吧和"感谢上帝又是星期五"餐厅里一杯啤酒的逍遥,我不想放弃任何尚未体验过的生活,我不想对自己说"我活过了"。其实我也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于是,又一次想到《圣
经》中安抚心灵的一长串排比句:播种有时,收获有时,哭泣有时,欢笑有时,杀戮有时,建造有时......还可不可以说:恶俗有时,清雅有时?
西藏之行,就象一朵被渴望以久的精神漂流的浪花,需要留下自己的身影。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旅行中,我喜欢扮演现代喜剧中的爱憎分明,畅声大笑的角色。这也差不多是我的本色。可是"西藏浮影"的开头成了这个调调,由着它去吧。
回到上海后,有一段时间是在平衡自己。这是一种把小情小调堆砌到及至,于是渴望回归自然,把自然领会到彻底,再次迫使自己迅速适应有小毕小凡油画的洗手间的平衡。回来后不久,站在雨中的八万人体育场听郑钧唱回到拉萨。坦白的说,我没有感觉。因为迅速适应这个城市的是我的壳儿,我的心还留在那里。一位好友说我这次西藏之行是积了德的,令人很费解。我们不过是一些个发发糖,拍拍照的观光客,难道,难道是因为我们所看到,所体会到的这世界之巅的淳净宁和,与世无争?难道是因为藏区物质是这样贫乏,而精神信仰却能如此绵延雄浑,直教人生死相从,无悔无怨?
这次长达一月的旅行的最后一天,我在拉萨玛吉阿米餐厅的菜单扉页上第二次邂逅六世达 赖仓央嘉措的诗-----
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上
每当升起那轮皎洁的月亮
玛吉阿米美丽而醉人的容颜
时时荡漾在我的心房
OVER THE TOP ESTERN HILL RISES
THE BROAD FACE OF THE MOON
THE FULL FACE OF MY BELOVED
COMES INTO MY MIND AGAIN AND AGAIN
如果把诗中的"我的至爱"改成"西藏",和我现在的心态就很贴近了。
之二扎寺星空
一直到今天,我依然很难准确的描述扎什伦布寺和热隆(音译,位于拉孜和桑桑之间,地图上难觅其踪)的星空带给我的奇异享受。当你走出屋子,童话里的景色立即把你包围在其中。藏区无风的夏夜,没有喧哗的光和热,"绚丽的云霞被浣净了,柔和的晚星一一到位,美而孤独"。在那一片完全没有边际的星星的海洋里,我忽然感到的竟然是一阵阵的甜蜜和沁人的凉意。
夜幕像一个嵌满了亿亿万万颗钻石的海碗,罩住了一切.罩住了紫色的山峦,罩住了身后有温泉水的小小客栈,也罩住了被瑰丽的幻想填满了的你......幻想中,你被这一天空的会眨眼睛的美钻打动了。虽然你深谙世事的无常和爱情的速朽,虽然你明白晨曦渐亮,童话尽逝,虽然你在心底喃喃的告诫自己---You should leave when you are in love,但是你还是对他柔声说,我愿意.
但愿你能把这
扎什伦布寺前的星空
当作爱的信物
给我
你说我们的爱情
会象书中的一样
可我只要与你
在扎寺的星空下
无言依偎
在那样一世一遇的时空里,心中的某一根弦居然象是在插了电的吉他上,被莫名其妙的温柔的拨动起来。一阵细小的几乎不可察觉的电流传过心瓣,于是,极自由自在,极柔软舒展的身体里响起一段只有自己才听的到的音乐。情不自禁的开始在这高原上独舞,那不是我曾经学过的标准的舞姿,只是将四肢摆到最舒适的地方,随意的滑步,打圈,伸展......也许就是俗话所说的精神病,醉鬼的样子。可我知道,偌大的墨蓝夜幕下独此一人,与星月共舞。
之三二十二道班
二十二道班,当发出这五个音时,舌头处于一种柔软的卷曲状态和亲昵的碰触上牙膛的交替过程中。她和我生命中其它小站不一样,她的名字读起来让人齿颊生香,现在每每想起还觉得怪亲切的。虽然,那里留下了我莫大的遗憾。
如果不是从北线回来的路上投宿二十二道班,那末她在我的网状记忆分支里的闪烁点将是及其微弱的-----在从南线进阿里时,她不过是沿途一个坏脾气的女子:加了许多沙子的劲风吹在脸上隐隐作痛,检查我们通行证的小战士似乎还不满二十岁。二十二道班太小,太不起眼了,以至于过后既忘,仅仅成了一个西藏分县地图上的名称,我压根儿没有期待她再一次出现在我三维的空间里......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也就是我们离开拉萨的第十五天,两部丰田越野车和东风给养车以每小时二十公里不到的速度,翻过最后一个山头,终于驶进了藏北线的最后一段。此时我的心情多少是有点矛盾的。我想我是再也看不到跟着丰田车一个劲儿撒欢的野驴群了。还有那肥胖可爱又机灵害羞的小雪猪们,那些个自由自在,欣欣然烂漫在无垠的藏北线上的粉紫粉紫的大花骨朵儿。她们在晨曦中的俏丽身姿和花蕊中的滴滴露珠让我们队中的摄影迷们"五体投地"地狂拍。
哦,还有,还有那一只只滑过喜玛拉亚山脉和冈底斯山脉间的碧蓝晴空,也一遍遍滑过我心头的黑色大鹰-----鹰儿急速的振翅飞行,乘风破浪一般滑开这块蓝色宝石,刚健有力且优雅洒脱。旋即,飞鸟远去,蓝宝石合拢了缝隙,光滑如丝,明澈似玉。这一幅鹰过而天不留痕的美景是这样的令人心悸,我已把它永久的存入大脑,待到将来作为临终闪回镜头之一。而与此同时,归途的辛苦和乏累加剧了对"天堂拉萨"的思念,我们已经很久不敢想念远在东海之滨的家了,这种想念是一种我们负担不起的奢侈。另外,如果大脑不缺氧的话,离开狮泉河后我相信我们已有五天没有洗澡了。所以当南北线交叉的硕大丁字路口出现在眼前时,我的心狂跳了足足一分钟。
南北线的交叉口离二十二道班很近,道班哨所旁的小客房里有御寒用的火炉子,作燃料的牛粪给得很足。店家特别迁就我们的要求,一次次从远处的小溪打来清水,灌进屋里的大铁皮瓶,小铁皮壶,烧暖了让我们五个女生洗把头,擦个身。多余的水还能洗掉积起来的衣服。同队的五个男人未受此礼遇,心中颇为懊恼。老刘还吓唬我们,临睡前如不息了牛粪,明早就有因一氧化碳中毒而亡的五具女尸横陈于二十二道班。
夕阳西下之时,(已是北京时间九点半了),我前脚刚跨进厕所,只听得女摄影狂跟风在哨所对面大声呼叫。确切的话我记不住了,总之是,天啊地啊,怎么会有这样的光线和剪影。听的我火急火了地立刻奔出茅厕,第一反映是冲进房间,拿起相机,三跳两跳到院子外面,做好准备,正要拍的时候,得!啥也没有了!光色迅速变幻的日落转瞬即逝,分分秒秒都呈现不同的撩人颜面。当时,我脸上不露声色,心中那个郁闷。至此,我终于自己解开了进藏后时时困扰心头的疑问---照片会发黄,记忆永留存,还是恰恰相反。
之四--八角街
我想我可以轻而易举地讲出一百个喜欢拉萨的理由,但最先想到的一定会是八角街。"八角街的准确概念不只是一个环形街道,而是环绕在大昭寺周围的那一整片旧式的,有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街区。街区之中,僻巷悠悠,曲途自通,宫厦套着石屋,回楼依傍着古寺。.....若是站在布达拉宫顶上向拉萨全城俯瞰,唯八角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这是我在西藏认识的朋友索穷索大人,一个少有的英俊中不带霸气,儒雅中熨贴着丝丝善意的编辑写的。这段话我现在读起来觉得分外亲切,因为它让我想起八角街,想起那些个已经有点被汉化和那些个依然相当传统的藏族朋友。
除了到八角街周围的貌似神离的小巷子瞎转,在林林总总的货摊上window shopping,在"八角咖啡"和"玛吉阿米"里读书发呆,我有更多的时间是到大昭寺去穷溜达。这穷溜达也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
一位常在字里行间透出中国古典的浪漫情结和安静达观的心意,一种对生活有超然幽默理解的作家汪曾祺曾在《翠湖心影》中写到:"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的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我之所以想到这段话,是因为大昭寺每天每日也给了藏民和外来的观光客以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
其实八角街的灵魂,对于我来讲,是在大昭寺。我常常把自己"泡"在大昭寺里。就象把一颗泡菜泡在一只颇有年代的古朴泡菜坛子里一样。"坛子"里那几百年来的沉静气息,那成千盏长明的酥油灯跳动的火焰,那一盆盆被世世代代的喇嘛细心浇灌而盛开在艳阳下的鲜花和那些个在黑黝黝的正殿四围嗑长头者无欲无求的眼神就象一曲亘古不变的的歌谣,通过耳朵,慢慢浸入异乡人的心底。
我喜欢一边顺着时针逛大昭寺底层可以望见蓝天,金顶的襄廓(转经道),一边慢腾腾地欣赏被铁丝网网起来的富于想象的壁画。我知道艺术和宗教总是会多多少少洗去些少不更事的轻狂浮躁。我也喜欢坐在二层的楼面上打望下面喇嘛作佛事,虔诚的香客添酥油。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大昭寺的顶层。这里的视野极好:层层的金顶后面是黛青色的八宝莲花山,被风儿吹的不停舞动的白底暗蓝色经幡上面是硕大的祥羚法 轮,而它的背后不远处就是巍峨的布达拉宫。顶层上有个小卖部,接待游客的喇嘛经常换人。我碰到的大小普布和扎西堪称妙人。大昭寺的百来个和尚各个术业有专攻,大普布学英文,小普布管财务,扎西是西医医师。他们的宿舍小巧干净。书橱里的书有相当专业的逻辑学,也有游吟诗人六世达赖的诗选。书桌的玻璃板下有几张齐秦齐豫开雪域光芒演唱会时在大昭寺的留影。我们坐在小卖部的凉棚下面聊天,从袈裟自信的铁红色的由来到仓央嘉措怎么会变成游吟诗人,逮什么聊什么。我常常从午后坐到黄昏,然后乘兴而归。当我准备离开拉萨赶赴阿里前最后一次去拜访他们时,大普布和扎西已经到山南旅游去了。希望他们能收到我寄去的合影。
我想念拉萨的八角街。
之五--浪漫之旅
朋友们得知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了一次西藏,常常产生许多问题。有一些誓死捍卫浪漫情结的人问:浪漫吗?康巴汉子真的那样俊逸有型吗?旅行中没和谁擦出点儿火花什么的?我完全可以理解他们"任何罪恶和不浪漫,触者无效"的信条。因为旅行向来是一种暗喻,太多的人相信浪漫是旅行的固有特点。也许人内心深处对浪漫有一种不可救药的渴求。渴望着有奇人逸事,渴望着生命中性情相契的幸福相遇,渴望着真正伟大的价值和远离世俗的行为被理解和欣赏,因为人这一生不就是一场不可逆转的,无日无夜地走向命定的死亡的旅行吗?昔日读到俄罗斯的小诗:
我们日日夜夜在湖面上驾舟
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
流下了眼泪
并看到了它的美丽
但是,旅行的美妙对我来说,首先是因为它的未知和不确定性。我没想到自己寂然地站在大昭寺的佛殿里,望着那些无限慈悲,无限智慧而又无限永恒的拈花微笑,会委曲地泪水长流。在那亘古不变的空间里,个体的存在太渺小了,无端地渴望得到一点现世的眷顾和宽恕......。我没有料到旅行社安排的据说是一年跑六,七趟阿里的司机甚至从来没到过札达土林,并在神山脚下以把我们抛在当地为要挟向旅行社讨价还价。最为可笑的是,当时我还柳眉倒竖,杏眼圆睁向司机表明人质们的"立场"。俱往矣,记忆的自动筛选功能常常只留下美好的影像,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中点醒我"谅解伤害你的人或赦免自己偶然造成的过错...生命的爱的意志比生命的受伤更有力量"。
意料之外的事情太多了,班公湖上唯一一条去鸟岛的船偏偏在我们到时修葺。而无可奈何之下被迫选择的宿营地马泉河霍儿巴,细看之下象一个生气勃勃,妩媚撩人又带点儿粗鲁的俊俏女子,坦然地承受着我们火辣辣的动情目光,美得让人回味。
另一些朋友对我选择西藏表示不解。这个时候,我往往无言以对。有些东西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无法条分缕析地给出理由一,理由二,理由三。我也只是一个到世界上来玩的孩子,巴望着什么都体验一回,反正"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情,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情",所以我常想试一试也无妨。而每一次尝试,都坚定我生命的意志,生活的勇气。
之六--高原旅行综合症
其实亲戚朋友最关心的问题是我在西藏身体状况如何,大多以此作一个比量,看看自己是否具备去西藏的基本条件。而首当其冲的问题总是高原反应。虽然已有许多对于高原反应的描述,在这里我还是想拉拉杂杂的说说我们这支自由组合在一起,体质各有不同的十人队伍中的高原综合症。
高原反应--不论你从五条进藏的线路中的那一条入藏,都会出现轻重程度不等的头晕,想吐,耳鸣,呼吸不畅。一般三两天都会过去。队中原本会共游阿里的第十一人由于反映剧烈在拉萨睡了两天,又飞了回去,令人深深惋惜。我们首次体验高原反应是在青藏线上过昆仑山至唐古拉山一段,长途汽车的恶劣环境加上一阵阵的高反袭击绝对考验人的体能和意志力。所幸的是,此后高原反应再也没有复发过。旅行前有经验者大力推荐的红景天,红牛,健力宝和儿童用的百服宁都没有在生理上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我的体会是关键还在于人的意志力。我十分感谢进藏前一位朋友的再三叮咛--记住,高原反应是被许多人夸大了的现象。
低原反应--当我们在旅行的最后,带着可喜的精神收获和隐隐散发出来的酥油茶味道从高原回到"不见天日"的平原时,应验了前行者所说的那种醉氧,嗜睡的低原反应。想象一下,一条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儿突然多吸入一半儿的氧气时那种通体舒泰的感觉。但是与此同时,鱼儿常常犯困,成天介趴在鱼缸的底上痴睡不醒。不过,低原反应在一个星期后彻底消失。
现金症--因为我们这次几乎得走遍阿里全境,唯恐当地的农业银行不能及时提取现金,所以每个人至少得带几千上路。于是出现了一个人人都在暗暗捉摸但又从不交流的话题:钱搁在哪里最安全?有人将所有现金搁在一小包里,小包贴身挂或者贴腰系着,每夜真正是"腰缠万贯"的睡觉。更有人在每次集体交款时,总要去次厕所,眨眼功夫就不知从哪里倒腾出一叠崭新的人民币。
馋嘴症--一些个原来不吃零嘴的人在比较艰苦的长途旅行中"晚节不保",开始犯馋嘴症。见到大草甸上那些肥嘟嘟的羊儿,眼睛瞪得溜圆,垂涎三尺。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人类这样想吃一只未加工的畜类。
我们的丰田越野车上放着好几袋冠生园的大白兔奶糖,准备发给阿里地区的孩子们。不想一路上颠的厉害,一部分奶糖带着糖纸跳了出来,成了大黑兔。虽然成了大黑兔,可是对我们仍有着"致命的诱惑"。于是乎,丰田车里每天都会上演几幕痛苦的思想斗争戏。最后的结局总是叔叔阿姨们一边儿嚼着奶糖,一边儿内疚地忏悔:"阿里的孩子们,我对不起你。"
蒙古症--一直到现在我仍不明白幻想症和蒙古怎么搭的边儿。我们这十个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人在旅行中所患的蒙古症主要还是在吃的上头。当越野车疾驰在一些乏善可陈的路线上时,我们就请三地各派一位能说会道,能吃会评的食者介绍一下当地的美食铺肆。常常是说的人眉飞色舞,口若悬河。听的人食指大动,浮想联翩。我们幻想着明天吃烤鸭,后天吃鳝鱼包仔饭...并且幻想着能象《甲方乙方》中那个吃光了村子里老鼠的大款一样,回家天天和龙虾睡在一起。
之七回忆之苦
晚上八点,包着一身中式的黑色镶花套装,提着一只黑色薄型公文包的我从衡山路上一间写字楼走出来,夜幕早已降临,只是我不知道罢了。一阵阵暑热扑面而来,被冷气吹疼的肩在剧烈的温差下越发的不受用了。
从小楼到车站三十米的林荫道要路过四家酒吧,露天草坪的烧烤台上飘来的烤蒜香骨,新鲜芝士味道和沁人的风信子,薰衣草味道合在一起,一只七分熟的橙红色龙虾在铁板上依偎在碧绿的西兰花旁,嗞嗞作响,酒桶里的德国黑啤欢快的注入不同肤色的客人杯中。如果没有听错的话,今夜空中缥荡着的是爵士名伶BILLY HOLIDAY醇厚中带丁点而儿烟叶味道的声音。那个下巴厚重的法国侍者每次见到我抄小路从酒吧后院走过总会绽出一个诚挚明亮的微笑。
就象经常有人在公共场合为众人表演爱情一样,高雅的衡山路一扇扇落地窗里夜夜也有传统喜剧上演,我偶尔也在其中客串。"东风夜放花千树...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每每回首,灯火阑珊之处,空无一人。黑夜常常为一切染上一种不真实的气氛,宛如一出由感官独挑大梁的戏剧......
在回家的巴士上,我正闭着眼睛欣赏老柴色调丰富,情绪激昂的B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三章,身旁的两位母亲的大声谈话使我被迫摘掉耳机。不一回儿,女售票员也兴致勃勃地加入。等我下车时,已经很清楚三位母亲的子女此次高考考分是多少,可能进什么大学什么专业,该专业登峰造极之辈和庸庸之辈目前月收入是多少。ALAS,依着我母亲的性子,她当年一定更急切,更激动,更彻夜难眠。可怜天下父母心。
回到家里,冲了个凉,走进自己既是书房又兼卧室的朝北房间,开始继续我的《西藏浮影》。对于一个至少在外表上已经完全吻合一切文明规范的人来讲,常常在子夜时分,听着窗外小虫的夜曲,望着满天星斗,回忆一些美好有趣的藏区生活,其性质和残忍,歹毒,折磨也相去不远了。
之八吃
我曾经读到过一张慈禧生日那天的早膳食单,大致如下--
海碗菜四品:八仙鸭子,锅烧鲤鱼。
中碗菜四品:清蒸白木耳,葫芦翅子,寿字鸭羹,黄焖鱼骨。
大碗菜四品:燕窝金银鸭块,燕窝红白鸭丝,燕窝三鲜鸭丝,燕窝口蘑肥鸡。
碟菜六品:桂花翅子,炒茭白,芽韭烧肉,烹鲜虾,蜜制金腿,炒黄瓜酱。
片盘二品:挂炉猎,挂炉鸭。
蒸食四盘,炉食四盘,猪食四盘,羊食四盘。
饽饽四品:油糕,木樨糕,百寿桃,如意卷。
燕窝八仙汤,鸡丝卤面。
我把这个老不死的一顿早膳食单,搁在西藏浮影之吃篇的前面是为了起到先扬后抑的强烈对比效果。当然,我们在高原上混合着兴奋,快乐,危险,自由,还有阳光的体验是西太后无法想象的。
六月六日清晨,我们从仲巴县委招待所兼电影院的一间约有五十平米的毫无隐私的库房里醒来,回想起伸手不见五指的昨夜子时,一个不通汉语的当地女子披着长发,悄无声息地走进屋中,索要房费,简直如同一场恶梦。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十个嚼着干方便面,巧克力于第一时间离开了这个沙化严重,空寂荒凉的小镇。当天中午在《寂寞星球》推荐的yak hotel休息,除了方便面和稀淡的酥油茶,就只有风干羊肉了。英俊而又爱说笑的司机多吉用藏刀劈了一片肉干给我,起初觉得象在嚼硬纸板,羊肉渣渣难以下咽,后来倒是颇嚼出些羊肉的味道了。
夜晚赶到霍尔巴后,住在牧民帐中。请女主人用能找到的蔬菜烧了一盆白萝卜,一盆羊肉炒白菜给我们下方便面吃。晚上和年轻的主人夫妇睡在一个大黑帐篷下,彼此之间言语不通,尝试简单的交流,揣摩着对方的话意,表达些心底的善意,合上眼睛还在呼啸的风中期待狼的到来...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想起了《与狼共舞》中获得信任的邓巴中尉和酋长踢鸟夫妇在一起的场景。凭心而论,这是相当辛苦的一天。
六月九日进入普兰地区,我们为了赶路,隔夜请馒头铺子多发点儿面,一般是四,五十个的量。包括我们的早饭和午餐。其中物质和精神最为和谐的一顿是在鬼湖拉昂错边上的午餐。我们十个地道的或不怎么地道的南蛮围作一圈,争先恐后地把罐装金枪鱼,红烧肉以及四川的白菜腐乳,腌萝卜夹入馒头,当然还有被我们昵称为"小羊粪蛋"的鲜美豆豉。餐后稍事休息,每人还有半个苹果。面对着蓝得那般妖娆,诡秘的湖面,有人写日记,有人发呆,有人一边散步一边捡着湖边的石子,时间恍惚之间被定了格......
我们在普兰曾经非常奢侈地花一百块钱吃了回鸡。鸡汤醇香浓厚,堪称至味,简直难以比拟。我们每人先来三勺,多下来的每人再来两勺。队中的大眼睛妹妹唏嘘不已,说,实现了人生的理想。
六月十一日,从门市赶往土林,中午居然在那木勒兵站吃到了鱼!我们很早就被告之,藏人是不吃鱼的,因此能在兵站吃到小战士们用手榴弹炸来的湟鱼加上各色菜蔬烩面,何其喜洋洋哉!据称,在高原上鱼的新陈代谢很慢,所以象我们吃的尺来长的鱼都已四五十岁高龄了。不过鱼肉相当幼滑,细嫩,油炸后再煨以茄汁,现在还让我惦记着呢,只怕今世是再也吃不到了。这里的小战士和我后来在风沙肆虐的日土看到的志愿兵不太一样,显得相当活泼,乒乓球打得好,不过我们溃不成军还是有理由的,喏,一切罪恶的源泉--高原反应。
我曾经听说过一个笑话,有人到重庆玩儿,去吃汤圆,进门就嚷嚷"不要辣椒!"卖汤圆的冷冷的说:"汤圆没有放辣椒的!"想到这个笑话让我格外亲切。因为队中有人吃得很清淡,负责点菜的我每进一店(沿途多是川菜店)都要"开宗明义"--"不要辣椒,不要花椒,少放盐,少放油,再麻烦您拿两头蒜来。"并且还每每认真负责地到厨房监督。终于有一天,文质彬彬的律师向我抱怨,嘴里要淡出鸟来!
到西藏之前我是不吃酸奶的。但在入藏后八廊学旅馆的第一顿晚餐上,小店特色水果酸奶使我发现了"新秘密,新惊喜"。看来人的口味是可以改变的。我看过小姐的当面制作:将一只苹果和新鲜的香蕉切片放入大碗,加入自制的酸奶,售价六元,当真是价廉物美。而玛吉阿米餐厅里的各色水果酸奶,是将果汁打碎溶入奶中,果味更醇,酸味更透。手捧一杯桃子酸奶,读着古朴的留言簿上前辈旅人对雪域高原散淡的寄语或透过窗子,看那些用身体丈量朝圣之路的藏民在桑烟里的身影,看年轻的男女站在街心亲热,看八角街的熙来攘往,光阴便轻盈地在指尖滑过。
也许还应该提到八廊学斜对面,慧人网吧旁的天津水饺。店老板是天津人,老板娘的父母是当年内迁到青海的上海人。夫妇俩均是客气厚道的人,水饺鲜美,在远近都是知名的。尤其是老板娘,为我们烧的家常菜颇具本帮浓油赤酱的特色。我们常常是一清早出八廊学,到天津水饺子定好菜,讲好约摸几点回来吃晚饭,然后分头活动,生活起居都有家居的亲切感。
之九坚刚果园的诗
日喀则留给我的回忆是明亮的,丰满的,绿意流动而且富于诗意。这个总体的印象源自于这个城市的各个细部。首先是历代班禅坐休之所,黄教四大寺(哲蚌,甘丹,色拉,扎寺)之首,后藏最著名的寺庙扎什伦布寺。在我的心目中,扎寺可以和布达拉宫比肩而毫不逊色。她总体上雄浑庄严,尊贵雍容的气度和微小处精巧细腻,匠心独具的布置值得花一天的时间驻足欣赏,慢慢品味。另外,日喀则街上随处可见的标语"感谢上海人民的无私援助"也立时拉进了整个城市和异乡人的心理距离。当然,回拉萨的途中在这里吃到的那顿新鲜牦牛肉的滋味,毫无疑问的给日喀则画上了点睛的一笔。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不为人知的的道理----刚坚果园。
我们在日喀则住宿于扎什伦布寺正对面的刚坚果园。果园有一扇气派的大门,有点儿象家乡的大观园。在旅店的门口我第一次看到了太阳能灶。于是,又一样小时候课本儿上念到的名词和真的家伙挂上了钩。也是在旅店的门口,我认识了来自加州的阳光男孩JECK,一个骑着单车上青藏高原并准备穿过西藏,由界山大阪进新疆的野心勃勃的勇敢的人。
非常有趣的是,当我们几个正在旅店淋浴的时候,忽然之间没水了,换了个房间,不一回儿,又没水了。后来店主告知,不知是谁拧错了开关,把水箱里用太阳能烧暖的水全部去浇果园了。我们只能粘乎乎地套上衣服,我向店主要了一壶水,在同伴的手工淋浴下,完成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冲锋澡。不过这个小插曲并没有影响我的心情。洗完衣服后,哼着小曲儿,顺着店家的指点,我走进了果园晾衣服。在一阵阵悠扬的歌声中,腿儿不由自主的把我带进园子深处......
我对果园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地爱上了。这是由扎什伦布寺拥有的一大片苹果林,青涩的核桃般大的小苹果密匝匝的挂在浓密成荫的绿叶下。女先生郑敏的诗《有声和无声》悄末声地钻进了我心里--
重叠的绿叶下豆荚紫黑
过熟的葡萄自动散发酒香
黄昏的暖流吹动蝉翼
没有生命愿意无声的消失
顺便说一声,日喀则市民六一儿童节放假三天。我在园子里的喇叭中听到欢快的童谣,随处看到凉棚下,帐篷边藏族同胞合家围坐在一起,喝青稞酒,吃糌粑,欢歌笑语,让人有一种想被温暖包围的冲动。我也记不清是怎样和扎西顿珠一家聊起来的,这一家从爷爷奶奶,三个女儿女婿到孙辈共有十多个。爷爷说这里的规矩是客人一定要三杯青稞酒喝完才行,喝光了爷爷就唱歌给我听。虽然我是喝一口酒也要上脸的,但我想任何人在这个时候也会听从爷爷善意的指挥。没有镜子,但我知道脸上一定红得象发烧的婴儿,象熟透的苹果。全家人都笑开了怀,忙不迭地让我吃这吃那,爷爷也果真言而有信地扯开嗓子唱了起来,歌声飞出了果园,钻进了蓝天,遏住了行云...我的心里无意识地溢出了许多幸福的感觉,暖洋洋地,醉醺醺地在夏日的晚风中,在果园的黄昏里再一次寂寞上路,孑然独行。
之十寂静的哲蚌
多数人会赶在"雪顿节"到哲蚌寺看"展佛"仪式--高亢悠扬的乐声中,一幅巨大的释迦牟尼刺绣像从山坡的展佛台上徐徐展开,"整个山谷被一片光亮照射,如潮涌动的人群被震慑在这一片光彩夺目的佛光之中"。而我所看到的建于1416年的哲蚌如同《偷香》里经过了长途旅行的丽夫.泰勒所看到的夏日农庄里的午睡时刻--太阳明晃晃的刺眼,天很高也很蓝,空气中弥漫着油亮的绿叶作物的味道,四周围一片寂静......
我们到哲蚌寺是下午一点,当时即被葱绿的山谷后面依山而建的鳞次栉比,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迷住了。上山的游客似乎只有我们,几只睡醒了的大黄狗机灵地盯着我们。一路上大部分的院墙和高低不一的石阶都是暗暗的,酽酽的白色,头顶上的一方天蓝得要把你化掉,再没有比这样的蓝色和这样的白色更绝的搭配了。它们让你的心更加安静。这时我想起大昭寺的普布群培说,布达拉宫是宫殿,大小昭寺是庙宇,哲蚌色拉则是学院。那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睡午觉去了?
一个运动员从哲蚌寺的医务所爬到措钦大殿也会气喘吁吁,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入藏前临时抱佛脚,只强化锻炼一个月的人了。爬进措钦大殿之前,我们先参观了一旁的厨房。看来,厨房不象传说中的那样避女客。几个喇嘛相当热心的介绍半径为五米的大锅,巨大的水壶,两米来长的烧饭勺。我们进去时,十多个喇嘛正把大锅里的饭盛到几十个桶中,把水灌到许多小壶里。一问才知道,正在措钦大殿里念经的喇嘛们马上要开饭了。原来所有的六百多个喇嘛都在大殿内集体用功呢.
观看火头僧飞速送饭是怪有意思的:喇嘛们沿着纵横排列的大柱盘坐成二十多列,每个火头僧负责一列,奔着将桶里亮晶晶的饭舀到喇嘛的手里,仿佛后有追兵。喇嘛们雄浑有力的诵经声随着由北至南飞奔而下的火头僧渐若渐轻。吃完了的喇嘛用火头僧壶里淋下的水洗了手后,又开始唱起来,可能是心情愉快,唱的也更加的悦耳。单是这一点就不符合我们一路上总结的关于人类"饱睡饿唱"的普遍规律。又唱了一会儿,众喇嘛退出大殿,于是,正门口几千只鞋终于纷纷找到了主人,呱击呱击回到阿巴经,德央经,洛色林经,果芒经学院,随着主人继续用功。众人退尽后,一个火头僧问我们愿不原意来点他们的饭,你说能不愿意吗?我们心里已经愿意很久了,只等人来问呢!这饭可真香软,拌上了奶酪还加了许多的葡萄干,核桃仁儿。我们把手上的都吃完了,还怪不好意思的,才吃了中饭,又馋嘴。
从措钦大殿再往上走,有几处古殿的废墟,具有一个伤感的欣赏者理想中废墟该有的种种凄美。于是乎,瞬间的热闹散尽了,哲蚌又回到平日里的寂静之中。
之十一八廊学
在去西藏之前,有一位两度入藏的朋友向我极力推荐了位于拉萨北京东路上的八廊学旅店,说那里每天有免费洗衣服free laundry的服务。且住宿费仅25元,性价比之高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她当时还着力推荐了位于宇拓路和康昂东路交叉口的拉萨市新华书店,所以我常常在梦中把八廊学和新华书店放在紧挨一起的两条路上。后来才知道,虽然从八廊学步行到新华书店也不过半个小时,但北京东路和宇拓路并没有象梦中那样亲密的挨着...
做梦,是因为我渴望西藏之行。不过我的渴望程度跟队中的鲍先生一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他原是我们送行团中的一员,送走我们之后,思前想后,食不甘味,夜不安眠,据说心烦意乱之下,拿起晚报一读,见鬼了,跃入眼帘的竟然都是"拉萨"两字。于是乎,痛下决心,收拾行囊,安排工作,五天后,会同我们的第二梯队兴高采烈地出现在拉萨八廊学旅店。鲍先生的果断速决令我们深感佩服。
整个八廊学给我的印象格外的好,她使我联想到中东或南欧的家庭式的小古堡样子的饭店,当中有一块庭院,若干的咖啡桌闲闲地摆在花枝招展的遮阳伞下,可以用正餐,也可以喝午茶。庭院的前方有一个小网吧,称其为"小",是因为只有一台电脑。可以上网是八廊学现代的一面,然而不论是总体的布局和格调,还是房间内部的贴画和墙饰,八廊学都是相当藏化的。八廊学的小姐很美,是那种端庄中带点儿妩媚的清丽之态,不卑不亢。身着宽松的藏服,可举止行动中透出婀娜的身姿。
到拉萨的第一天晚上居然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这在于拉萨是不多见的。我们无所不知的队长骆逸在八廊学的留言黑版上和"新浪"旅游的网友--一个有丰富经验的旅行家小飞接上了头。于是八廊学的第一夜是由敲打在窗棂上的小雨作后景,由小飞活灵活现地描绘旅行趣闻作前景所构成的一出话剧。小飞语言表达力极强,在我看来,丝毫不亚于说书艺人。墨竹工卡的天葬仪式被说的纵横撼动,事事宛如在目。说道筋骨之处,俯仰离合,闲中着色,令人发肃然指,拍手叫好。当然,小飞和我们搭帮起伙,共游阿里是后来的事情。
我在入睡之前照例是要读点东西的,而且一定是要纸介质的,换言之是要能捧在手里,可以翻触的书。在八廊学的第一夜读的是马丽华《走过西藏》中阿里部分的第三章--科加。她描写了科加,当雄的人文,婚俗以及同行人的工作和生活,不端架子,不以藏区老前辈的姿态说话,有点儿意思。
哦,还有,我对八廊学的洗衣房会不会洗丢一只袜子之类的担心是完全多余的,因为那里不洗underwear.另外,回来以后我才知道,八廊学是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全球十佳山地旅店之一。瑞士有两家入选,中国只此一家。
之十二色拉寺
关于色拉寺名字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我在色拉寺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1419年,宗喀巴的弟子释迦益西用明永乐帝的赏赐和贵族的资助修建色拉寺时,将该寺兴建在一片野蔷薇花盛开的地方,所以起名为"色拉寺",野蔷薇的藏语发音也为"色拉",依此,色拉寺也可称作"蔷薇寺"。我喜欢这样浪漫的缘起......
其实我们队中有人已来过西藏,所以色拉寺对于他们来讲并不陌生。正象队长骆逸讲的那样:"旅途中所见的风景,经历的事情,邂逅的人物都是如此不同,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却没有时间思考,没有心情回味,因为扑面而来的一切,超出我们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范畴太远,都市的规则无法诠释高原上一切事物的存在,我们只能呆呆地看着,如同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其实西藏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的感动和依赖并不改变高原上的日出月落,如同它也不会改变现实的生活一样。"去年此时所见的老树,僧侣依然故我,唯有一批批前来的游客喧嚣而过,惊艳而过,或者漠然而过,费解而过......
在色拉寺,我们撞见了喇嘛辨经。喇嘛们辨经的声音嘈杂,洪亮,远远就能听到,我们几个就是循着声音一路找来的。其实就总体而言,这是一个相当滑稽的场面:在一个四周有绿树围绕的大院子里,七八十位喇嘛或坐或站在细软的沙地上,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探讨哲学,人生的根本问题。在一旁围观地如痴如醉的中外游客端着长镜头,短镜头一阵阵狂拍,虽然观众全然不知这台上正演着哪一出戏。
色拉寺的喇嘛辨经是从下午三点辨到五点,我也差不多从三点看到五点。虽然我也巴望着自己一下子能成为精通藏语的饱学之士,但是语言的障碍并不影响辨经的可看行。喇嘛们的辨经可以说是极富戏剧的夸张和表演的魅力。通常是一坐一站的两个喇嘛为一组,也有一个被围在中央的喇嘛舌战群儒为一组的。站着的喇嘛提问,坐着的回答,似乎回答的有理就可以站起来。站着的喇嘛格外逗趣:每一次提问,都伴随着丰富的肢体语言--一条腿后跨一步,随着放在胸前伸直的双手猛力一拍,后腿跟进。于是,一连串智慧的问题随着扑上前来的红色身影和焦雷一般的击掌汇入人心,恰如高屋建瓴,醍壶灌顶那样的令人振奋。另外,一个辈分很高的老喇嘛带着他的秘书,拿着个蓝皮本儿,来回巡视,边听边记着些什么......这里的辨经不象大专辩论那样文绉绉的,但我敢保证,如果以后的大专辩论也采用这样指手画脚的样式,那收视率一定会提高的。
从辨经场出来,我们正准备下山,忽然听到了旁边寺院的楼顶上传来悠扬嘹亮的歌声。我爬上去一看,原来,一百多个藏族青年男女手持着木托,唱着打夯歌正在把院子的楼顶夯结实。看他们打夯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识得韵律的双脚踩着地上的泥土,拿着木托夯地的那只手和空闲的那只手随着歌声有节奏的挥舞着,歌声此起彼伏,男女声交织,打夯的人群也随之合理的劳动,休息。仿佛是一种格外新鲜的艺术式样,看得直教人忘了时间。
一十三,托林寺
小城扎达也有自己的魂魄所在,她就是托林寺。
当世界屋脊上的第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在小城扎达标志性的建筑----白塔上时,早起的鸟儿骆逸和小飞就抱着心爱的相机外出"游猎"去了。他们回来告知,托林寺不开门。不过我们五个女生还是溜达到寺前,朱颜褪尽的大门果然关闭着。不知是谁心意执著,我们在小城里遛了一圈后又遛了回来,这回芝麻开门了,是为了让当地的老妈妈到寺内转经,于是我们乘机遛边。
托林寺内有红殿和白殿两大建筑群,马丽华对她们有过一段浓墨饱蘸的描述。当年极盛时的堂庙应是早早被天灾和人为弄得坍塌殆尽,只有桑烟几许,经轮若干和虔诚的老妪膜拜的身影。然而,托林寺在藏传佛教中神圣的地位和影响又不允许任何一届政府等闲视之,所以我们看到了眼前修葺一新的,白得晃眼的部分殿堂。这把我们跟风小姐气得恨不能把玉牙咬碎,冷笑两声:"不如不修,不如不修"。我心里头一直觉得跟风小姐头脑清楚,思想独立,快人快语,只是有时候太直了。但这两声冷笑,当真是于吾心有戚戚焉。
修葺一新的殿堂里梁柱都是才粉刷的,光可鉴人。每一根柱子上还镶上了雕花玻璃的壁灯。正中被砸毁的佛像基座还留着,上面散漫得堆着佛像的头颅和四肢的碎片和几段泛黄的哈达,沧桑之气逼人。这一尊座佛原是很高的,所以殿顶上还凿了一个象老虎窗一样的藻井。
当我从昏暗的内殿走出来,一抬头,看见了阳光下站着个胖胖的老头。银白的头发,红润的脸膛,一种特慈祥特有智识的样子。谈将起来后,得知他姓宗,是专业摄影师,在故宫工作,这次为按照原样修复托林寺已经在扎达呆了很久了,也很喜欢在这儿呆着。问他为什么不端着家伙,他笑而不语,敢情大爱无语,大音息声,那大摄影家就不用家伙了?真是妙,妙,妙不可言!宗老师得知跟风小姐原是水木清华的,对我们这几个女生都另眼相看,答应起锁开门,让我们看看红白两殿里因为在文革中充当粮仓而侥幸保存下来的雕塑和壁画。
其实,这一路上机缘凑巧的事情还真不少,我们几个能挤进托林寺,又在托林寺里邂逅宗老师就是大幸。没有他,我们就无缘窥见托林寺内堪称至美的传世壁画,甚至不知道自己和什么样的宝贝擦肩而过......。那些壁画色彩明亮,想象大胆,表情逼真,题材极为丰富。从常见的神话故事到百兽图,百花图,高僧和众喇嘛图等等,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这和我以前看一切绘画的体验都有所不同,因为我仿佛看到几百年前艺人们画画时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开心样子,而他们似乎也知道,几百年后,几个江南女子从画中看懂了作者的心思,在那古老的一刻,彼此心意相通,莞尔一笑......
之十四,古格王朝的背影
周末和三五好友到这个城市的后花园----杭州去杀时间。"满觉陇"的桂花香雨已隐隐地薰人衣襟了。"云栖竹径"上山的路依然坑坑洼洼,然而这云栖之所禅意更为幽深了,青石板道旁的古放生所依然寂寞无人。十来棵一千一百多年的古槐是我在钱塘江畔的几位仙长,每次必是要驻足凝目请安的。长日将尽,西湖上洒落几星白雨,更熏蒸地一池风荷暗香拂面,摇人心襟。此时,一位进得拉萨但未能去阿里的朋友问:"为是么不写写古格?"我说古格不是我能写的。
从"后花园"回来后,觉得还是应该来说说古格,反正从没人逼我写什么大经大典的东西,不必紧张自己。从扎达驱车一路向西到古格古都扎不让,我们差一点开到印度去。因为那条道上有电线杆,给人一种假象,其实那电线杆是通向中印边界的兵站的。到古格的路又美又险,想象着那曾经不可一世的王朝和一个王朝神秘的背影,心中充满期待。车子颠簸一个多小时后,开到了古格王朝脚下的小村庄。我估计村里顶多有二十来户人家,可他们守着一个可供成千上万人居住的宏大遗址。据考证,村里的人都不是古王朝的后裔,那个在历史上曾经拥有十万之众的古格王朝早已经神秘的消失了。
一开始我们只是在山谷里远远的看到了雄城雾列的王宫,当我们一步步趋近它的时候,一种静穆雄浑的气氛立即将来者慑服。"也许,它是过于伟大了,反而没有一丝一毫骄矜之色。"古格是唯一一个让我失去理智的地方,我无情地"屠杀"自己的胶卷,一卷又一卷,根本控制不住自己。
一个讲英语的小伙一路领着我们爬上王宫。王宫离地面的垂直距离约有五六百米,可爬起来累得人直喘。一路上有许多的小殿,其中的壁画也应是十六世纪古格鼎盛时期艺术风格的反映。一些描绘密宗双修的图,画色极新,刹是妖娆。快要爬到王宫时,不知是谁在道旁的洞窟里先发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传说中的"察察"----刻着密宗双修像的古代小石雕。几个洞里有许许多多的察察,就好像是一本本价值连城的全本《金瓶梅》,我们各个摩拳擦掌,精挑细选,爱不释手,每人都藏了不少。其实呢,小石像们虽然赤身裸体,但关键部位都看不到,只是女客神情沉沦,肢体蔓缠而已,似不在扫黄打非之列。:-)
我猛地想起了墨西哥诗人,外交家,九零年的诺奖高人帕斯。老头的那句"恋爱开始于看到被向往的身体那一刻"常被我引用来告诫沉迷于网上恋爱但互不见面的朋友。
帕斯对于密宗有过一些相当有意思的阐述:"在密宗的情形里,仪式性行房要求你穿越色欲的黑暗,实现消灭形式。尽管密宗的色欲很明显是肉欲仪式,但它却是解脱肉身的体验。......在柏拉图主义里,被爱的身体是不可触摸的,在密宗里,不可触摸的是术士的精神。这是一种禁欲的色欲。因此,他在行房拥抱时必须忍受规定的各种爱抚,但是与此同时他又必须引而不发。假如他能做到这一点,他就达到了钻石般的冷漠:不可穿透,晶莹璀璨,清澈透明。......而他拥抱的女人只是客体,都是上升到实质的纯洁天堂去的梯级,或上升到
地图不载的那个地区----寂灭之境----的途中一步。他的目的在对方之外,所以他在本质上和爱情无缘......"
古格都城扎不让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随处可见防卫墙,射击孔,了望孔,暗碉。易守难攻,暗道交错,尤其是通上山顶王宫的路只有唯一的一条隧道。当时我在隧道里想,这要是在上面盖一块石板,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王宫不大,分有冬宫夏宫和坛城,外面还有一些不知其用的废墟。雕栏玉砌已不在,宫阙万间都作了土。此时极目四望,土林之上乱云飞渡,大地静寂,山谷静寂,恍惚之间我看到了远方精兵千万,锦旗飘扬,金戈铁马,呐喊杀戮声震天雷动......。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我们又知晓其中的多少?
在一位自称天天和这里的鬼说话的老伯的带领下,我们又绕到后山去看干尸洞。那条"路"只有一个手掌宽,底下是个不太深的山谷。牧草丰美,繁花烂漫的山谷里两个牧童正吹着竹笛赶着牛儿羊儿回家,一道斜阳照在山谷的树林上,疑是回到了江南......
干尸洞离地面一人来高,我们每人都由老伯托着探身进洞观看,洞内尸骨横陈,腥臭无比。据推测,洞内的三十来具无头尸体是古格国王,王室成员及勇敢的贴身卫队。战死或被俘以后被拉达克人砍掉头颅抛进洞中。
从古格回扎达县的路上,我们看到了象泉河谷里最美的日落。太阳用点石成金的魔力把土林变成了一座座金山。远处的山谷里好像在下雨,淡蓝的烟霭和橙红的雾气被夕阳罩着,置身其中,如在画中,如着仙气,如入幻境。
发觉穿越时空只需要
半个梦
之一,尽日奔波逐小利
从西藏回来后一直很忙,曾经有一位朋友自嘲自己是"尽日奔波逐小利"。现在按在我头上也很象。不过,等米下锅的感觉不太好。朋友有一次光临寒舍,看到一条小纸,想法多多,上面我用钢笔抄着--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溢其过。至今我依然是这样想的。可是,西藏之行所费过万,按排安身立命之外的旅行的费用,成为一种经不起刺激的
欲望,渐渐在心底蔓延。对于我来讲,至完的生活状态就是阅读和旅行,也许,只是也许,还有那么一点点建树。但是我和大多数上帝的孩子一样平凡,克己,经济,繁琐地在喧嚣的城市里生活着,有时被他眷顾,有时被他嘲笑......
如果我生命中最终的敌人--时间,能延长几年二十五岁的光阴,如果我的体能总会象在世界屋脊上一样的骄人,鲜活,我就不想放弃自己的信念:不论是怎样的生活水准,智慧上,情感上的乐趣才是首要的。感官的乐趣要稍靠后站,形成一个喜人的背景,这才是文明给它安排的位置。也许,汪丁丁是对的。我也不想放弃"滚石"酒吧和"感谢上帝又是星期五"餐厅里一杯啤酒的逍遥,我不想放弃任何尚未体验过的生活,我不想对自己说"我活过了"。其实我也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于是,又一次想到《圣
经》中安抚心灵的一长串排比句:播种有时,收获有时,哭泣有时,欢笑有时,杀戮有时,建造有时......还可不可以说:恶俗有时,清雅有时?
西藏之行,就象一朵被渴望以久的精神漂流的浪花,需要留下自己的身影。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旅行中,我喜欢扮演现代喜剧中的爱憎分明,畅声大笑的角色。这也差不多是我的本色。可是"西藏浮影"的开头成了这个调调,由着它去吧。
回到上海后,有一段时间是在平衡自己。这是一种把小情小调堆砌到及至,于是渴望回归自然,把自然领会到彻底,再次迫使自己迅速适应有小毕小凡油画的洗手间的平衡。回来后不久,站在雨中的八万人体育场听郑钧唱回到拉萨。坦白的说,我没有感觉。因为迅速适应这个城市的是我的壳儿,我的心还留在那里。一位好友说我这次西藏之行是积了德的,令人很费解。我们不过是一些个发发糖,拍拍照的观光客,难道,难道是因为我们所看到,所体会到的这世界之巅的淳净宁和,与世无争?难道是因为藏区物质是这样贫乏,而精神信仰却能如此绵延雄浑,直教人生死相从,无悔无怨?
这次长达一月的旅行的最后一天,我在拉萨玛吉阿米餐厅的菜单扉页上第二次邂逅六世达 赖仓央嘉措的诗-----
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上
每当升起那轮皎洁的月亮
玛吉阿米美丽而醉人的容颜
时时荡漾在我的心房
OVER THE TOP ESTERN HILL RISES
THE BROAD FACE OF THE MOON
THE FULL FACE OF MY BELOVED
COMES INTO MY MIND AGAIN AND AGAIN
如果把诗中的"我的至爱"改成"西藏",和我现在的心态就很贴近了。
之二扎寺星空
一直到今天,我依然很难准确的描述扎什伦布寺和热隆(音译,位于拉孜和桑桑之间,地图上难觅其踪)的星空带给我的奇异享受。当你走出屋子,童话里的景色立即把你包围在其中。藏区无风的夏夜,没有喧哗的光和热,"绚丽的云霞被浣净了,柔和的晚星一一到位,美而孤独"。在那一片完全没有边际的星星的海洋里,我忽然感到的竟然是一阵阵的甜蜜和沁人的凉意。
夜幕像一个嵌满了亿亿万万颗钻石的海碗,罩住了一切.罩住了紫色的山峦,罩住了身后有温泉水的小小客栈,也罩住了被瑰丽的幻想填满了的你......幻想中,你被这一天空的会眨眼睛的美钻打动了。虽然你深谙世事的无常和爱情的速朽,虽然你明白晨曦渐亮,童话尽逝,虽然你在心底喃喃的告诫自己---You should leave when you are in love,但是你还是对他柔声说,我愿意.
但愿你能把这
扎什伦布寺前的星空
当作爱的信物
给我
你说我们的爱情
会象书中的一样
可我只要与你
在扎寺的星空下
无言依偎
在那样一世一遇的时空里,心中的某一根弦居然象是在插了电的吉他上,被莫名其妙的温柔的拨动起来。一阵细小的几乎不可察觉的电流传过心瓣,于是,极自由自在,极柔软舒展的身体里响起一段只有自己才听的到的音乐。情不自禁的开始在这高原上独舞,那不是我曾经学过的标准的舞姿,只是将四肢摆到最舒适的地方,随意的滑步,打圈,伸展......也许就是俗话所说的精神病,醉鬼的样子。可我知道,偌大的墨蓝夜幕下独此一人,与星月共舞。
之三二十二道班
二十二道班,当发出这五个音时,舌头处于一种柔软的卷曲状态和亲昵的碰触上牙膛的交替过程中。她和我生命中其它小站不一样,她的名字读起来让人齿颊生香,现在每每想起还觉得怪亲切的。虽然,那里留下了我莫大的遗憾。
如果不是从北线回来的路上投宿二十二道班,那末她在我的网状记忆分支里的闪烁点将是及其微弱的-----在从南线进阿里时,她不过是沿途一个坏脾气的女子:加了许多沙子的劲风吹在脸上隐隐作痛,检查我们通行证的小战士似乎还不满二十岁。二十二道班太小,太不起眼了,以至于过后既忘,仅仅成了一个西藏分县地图上的名称,我压根儿没有期待她再一次出现在我三维的空间里......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也就是我们离开拉萨的第十五天,两部丰田越野车和东风给养车以每小时二十公里不到的速度,翻过最后一个山头,终于驶进了藏北线的最后一段。此时我的心情多少是有点矛盾的。我想我是再也看不到跟着丰田车一个劲儿撒欢的野驴群了。还有那肥胖可爱又机灵害羞的小雪猪们,那些个自由自在,欣欣然烂漫在无垠的藏北线上的粉紫粉紫的大花骨朵儿。她们在晨曦中的俏丽身姿和花蕊中的滴滴露珠让我们队中的摄影迷们"五体投地"地狂拍。
哦,还有,还有那一只只滑过喜玛拉亚山脉和冈底斯山脉间的碧蓝晴空,也一遍遍滑过我心头的黑色大鹰-----鹰儿急速的振翅飞行,乘风破浪一般滑开这块蓝色宝石,刚健有力且优雅洒脱。旋即,飞鸟远去,蓝宝石合拢了缝隙,光滑如丝,明澈似玉。这一幅鹰过而天不留痕的美景是这样的令人心悸,我已把它永久的存入大脑,待到将来作为临终闪回镜头之一。而与此同时,归途的辛苦和乏累加剧了对"天堂拉萨"的思念,我们已经很久不敢想念远在东海之滨的家了,这种想念是一种我们负担不起的奢侈。另外,如果大脑不缺氧的话,离开狮泉河后我相信我们已有五天没有洗澡了。所以当南北线交叉的硕大丁字路口出现在眼前时,我的心狂跳了足足一分钟。
南北线的交叉口离二十二道班很近,道班哨所旁的小客房里有御寒用的火炉子,作燃料的牛粪给得很足。店家特别迁就我们的要求,一次次从远处的小溪打来清水,灌进屋里的大铁皮瓶,小铁皮壶,烧暖了让我们五个女生洗把头,擦个身。多余的水还能洗掉积起来的衣服。同队的五个男人未受此礼遇,心中颇为懊恼。老刘还吓唬我们,临睡前如不息了牛粪,明早就有因一氧化碳中毒而亡的五具女尸横陈于二十二道班。
夕阳西下之时,(已是北京时间九点半了),我前脚刚跨进厕所,只听得女摄影狂跟风在哨所对面大声呼叫。确切的话我记不住了,总之是,天啊地啊,怎么会有这样的光线和剪影。听的我火急火了地立刻奔出茅厕,第一反映是冲进房间,拿起相机,三跳两跳到院子外面,做好准备,正要拍的时候,得!啥也没有了!光色迅速变幻的日落转瞬即逝,分分秒秒都呈现不同的撩人颜面。当时,我脸上不露声色,心中那个郁闷。至此,我终于自己解开了进藏后时时困扰心头的疑问---照片会发黄,记忆永留存,还是恰恰相反。
之四--八角街
我想我可以轻而易举地讲出一百个喜欢拉萨的理由,但最先想到的一定会是八角街。"八角街的准确概念不只是一个环形街道,而是环绕在大昭寺周围的那一整片旧式的,有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街区。街区之中,僻巷悠悠,曲途自通,宫厦套着石屋,回楼依傍着古寺。.....若是站在布达拉宫顶上向拉萨全城俯瞰,唯八角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这是我在西藏认识的朋友索穷索大人,一个少有的英俊中不带霸气,儒雅中熨贴着丝丝善意的编辑写的。这段话我现在读起来觉得分外亲切,因为它让我想起八角街,想起那些个已经有点被汉化和那些个依然相当传统的藏族朋友。
除了到八角街周围的貌似神离的小巷子瞎转,在林林总总的货摊上window shopping,在"八角咖啡"和"玛吉阿米"里读书发呆,我有更多的时间是到大昭寺去穷溜达。这穷溜达也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
一位常在字里行间透出中国古典的浪漫情结和安静达观的心意,一种对生活有超然幽默理解的作家汪曾祺曾在《翠湖心影》中写到:"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的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我之所以想到这段话,是因为大昭寺每天每日也给了藏民和外来的观光客以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
其实八角街的灵魂,对于我来讲,是在大昭寺。我常常把自己"泡"在大昭寺里。就象把一颗泡菜泡在一只颇有年代的古朴泡菜坛子里一样。"坛子"里那几百年来的沉静气息,那成千盏长明的酥油灯跳动的火焰,那一盆盆被世世代代的喇嘛细心浇灌而盛开在艳阳下的鲜花和那些个在黑黝黝的正殿四围嗑长头者无欲无求的眼神就象一曲亘古不变的的歌谣,通过耳朵,慢慢浸入异乡人的心底。
我喜欢一边顺着时针逛大昭寺底层可以望见蓝天,金顶的襄廓(转经道),一边慢腾腾地欣赏被铁丝网网起来的富于想象的壁画。我知道艺术和宗教总是会多多少少洗去些少不更事的轻狂浮躁。我也喜欢坐在二层的楼面上打望下面喇嘛作佛事,虔诚的香客添酥油。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大昭寺的顶层。这里的视野极好:层层的金顶后面是黛青色的八宝莲花山,被风儿吹的不停舞动的白底暗蓝色经幡上面是硕大的祥羚法 轮,而它的背后不远处就是巍峨的布达拉宫。顶层上有个小卖部,接待游客的喇嘛经常换人。我碰到的大小普布和扎西堪称妙人。大昭寺的百来个和尚各个术业有专攻,大普布学英文,小普布管财务,扎西是西医医师。他们的宿舍小巧干净。书橱里的书有相当专业的逻辑学,也有游吟诗人六世达赖的诗选。书桌的玻璃板下有几张齐秦齐豫开雪域光芒演唱会时在大昭寺的留影。我们坐在小卖部的凉棚下面聊天,从袈裟自信的铁红色的由来到仓央嘉措怎么会变成游吟诗人,逮什么聊什么。我常常从午后坐到黄昏,然后乘兴而归。当我准备离开拉萨赶赴阿里前最后一次去拜访他们时,大普布和扎西已经到山南旅游去了。希望他们能收到我寄去的合影。
我想念拉萨的八角街。
之五--浪漫之旅
朋友们得知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了一次西藏,常常产生许多问题。有一些誓死捍卫浪漫情结的人问:浪漫吗?康巴汉子真的那样俊逸有型吗?旅行中没和谁擦出点儿火花什么的?我完全可以理解他们"任何罪恶和不浪漫,触者无效"的信条。因为旅行向来是一种暗喻,太多的人相信浪漫是旅行的固有特点。也许人内心深处对浪漫有一种不可救药的渴求。渴望着有奇人逸事,渴望着生命中性情相契的幸福相遇,渴望着真正伟大的价值和远离世俗的行为被理解和欣赏,因为人这一生不就是一场不可逆转的,无日无夜地走向命定的死亡的旅行吗?昔日读到俄罗斯的小诗:
我们日日夜夜在湖面上驾舟
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
流下了眼泪
并看到了它的美丽
但是,旅行的美妙对我来说,首先是因为它的未知和不确定性。我没想到自己寂然地站在大昭寺的佛殿里,望着那些无限慈悲,无限智慧而又无限永恒的拈花微笑,会委曲地泪水长流。在那亘古不变的空间里,个体的存在太渺小了,无端地渴望得到一点现世的眷顾和宽恕......。我没有料到旅行社安排的据说是一年跑六,七趟阿里的司机甚至从来没到过札达土林,并在神山脚下以把我们抛在当地为要挟向旅行社讨价还价。最为可笑的是,当时我还柳眉倒竖,杏眼圆睁向司机表明人质们的"立场"。俱往矣,记忆的自动筛选功能常常只留下美好的影像,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中点醒我"谅解伤害你的人或赦免自己偶然造成的过错...生命的爱的意志比生命的受伤更有力量"。
意料之外的事情太多了,班公湖上唯一一条去鸟岛的船偏偏在我们到时修葺。而无可奈何之下被迫选择的宿营地马泉河霍儿巴,细看之下象一个生气勃勃,妩媚撩人又带点儿粗鲁的俊俏女子,坦然地承受着我们火辣辣的动情目光,美得让人回味。
另一些朋友对我选择西藏表示不解。这个时候,我往往无言以对。有些东西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无法条分缕析地给出理由一,理由二,理由三。我也只是一个到世界上来玩的孩子,巴望着什么都体验一回,反正"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情,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情",所以我常想试一试也无妨。而每一次尝试,都坚定我生命的意志,生活的勇气。
之六--高原旅行综合症
其实亲戚朋友最关心的问题是我在西藏身体状况如何,大多以此作一个比量,看看自己是否具备去西藏的基本条件。而首当其冲的问题总是高原反应。虽然已有许多对于高原反应的描述,在这里我还是想拉拉杂杂的说说我们这支自由组合在一起,体质各有不同的十人队伍中的高原综合症。
高原反应--不论你从五条进藏的线路中的那一条入藏,都会出现轻重程度不等的头晕,想吐,耳鸣,呼吸不畅。一般三两天都会过去。队中原本会共游阿里的第十一人由于反映剧烈在拉萨睡了两天,又飞了回去,令人深深惋惜。我们首次体验高原反应是在青藏线上过昆仑山至唐古拉山一段,长途汽车的恶劣环境加上一阵阵的高反袭击绝对考验人的体能和意志力。所幸的是,此后高原反应再也没有复发过。旅行前有经验者大力推荐的红景天,红牛,健力宝和儿童用的百服宁都没有在生理上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我的体会是关键还在于人的意志力。我十分感谢进藏前一位朋友的再三叮咛--记住,高原反应是被许多人夸大了的现象。
低原反应--当我们在旅行的最后,带着可喜的精神收获和隐隐散发出来的酥油茶味道从高原回到"不见天日"的平原时,应验了前行者所说的那种醉氧,嗜睡的低原反应。想象一下,一条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儿突然多吸入一半儿的氧气时那种通体舒泰的感觉。但是与此同时,鱼儿常常犯困,成天介趴在鱼缸的底上痴睡不醒。不过,低原反应在一个星期后彻底消失。
现金症--因为我们这次几乎得走遍阿里全境,唯恐当地的农业银行不能及时提取现金,所以每个人至少得带几千上路。于是出现了一个人人都在暗暗捉摸但又从不交流的话题:钱搁在哪里最安全?有人将所有现金搁在一小包里,小包贴身挂或者贴腰系着,每夜真正是"腰缠万贯"的睡觉。更有人在每次集体交款时,总要去次厕所,眨眼功夫就不知从哪里倒腾出一叠崭新的人民币。
馋嘴症--一些个原来不吃零嘴的人在比较艰苦的长途旅行中"晚节不保",开始犯馋嘴症。见到大草甸上那些肥嘟嘟的羊儿,眼睛瞪得溜圆,垂涎三尺。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人类这样想吃一只未加工的畜类。
我们的丰田越野车上放着好几袋冠生园的大白兔奶糖,准备发给阿里地区的孩子们。不想一路上颠的厉害,一部分奶糖带着糖纸跳了出来,成了大黑兔。虽然成了大黑兔,可是对我们仍有着"致命的诱惑"。于是乎,丰田车里每天都会上演几幕痛苦的思想斗争戏。最后的结局总是叔叔阿姨们一边儿嚼着奶糖,一边儿内疚地忏悔:"阿里的孩子们,我对不起你。"
蒙古症--一直到现在我仍不明白幻想症和蒙古怎么搭的边儿。我们这十个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人在旅行中所患的蒙古症主要还是在吃的上头。当越野车疾驰在一些乏善可陈的路线上时,我们就请三地各派一位能说会道,能吃会评的食者介绍一下当地的美食铺肆。常常是说的人眉飞色舞,口若悬河。听的人食指大动,浮想联翩。我们幻想着明天吃烤鸭,后天吃鳝鱼包仔饭...并且幻想着能象《甲方乙方》中那个吃光了村子里老鼠的大款一样,回家天天和龙虾睡在一起。
之七回忆之苦
晚上八点,包着一身中式的黑色镶花套装,提着一只黑色薄型公文包的我从衡山路上一间写字楼走出来,夜幕早已降临,只是我不知道罢了。一阵阵暑热扑面而来,被冷气吹疼的肩在剧烈的温差下越发的不受用了。
从小楼到车站三十米的林荫道要路过四家酒吧,露天草坪的烧烤台上飘来的烤蒜香骨,新鲜芝士味道和沁人的风信子,薰衣草味道合在一起,一只七分熟的橙红色龙虾在铁板上依偎在碧绿的西兰花旁,嗞嗞作响,酒桶里的德国黑啤欢快的注入不同肤色的客人杯中。如果没有听错的话,今夜空中缥荡着的是爵士名伶BILLY HOLIDAY醇厚中带丁点而儿烟叶味道的声音。那个下巴厚重的法国侍者每次见到我抄小路从酒吧后院走过总会绽出一个诚挚明亮的微笑。
就象经常有人在公共场合为众人表演爱情一样,高雅的衡山路一扇扇落地窗里夜夜也有传统喜剧上演,我偶尔也在其中客串。"东风夜放花千树...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每每回首,灯火阑珊之处,空无一人。黑夜常常为一切染上一种不真实的气氛,宛如一出由感官独挑大梁的戏剧......
在回家的巴士上,我正闭着眼睛欣赏老柴色调丰富,情绪激昂的B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三章,身旁的两位母亲的大声谈话使我被迫摘掉耳机。不一回儿,女售票员也兴致勃勃地加入。等我下车时,已经很清楚三位母亲的子女此次高考考分是多少,可能进什么大学什么专业,该专业登峰造极之辈和庸庸之辈目前月收入是多少。ALAS,依着我母亲的性子,她当年一定更急切,更激动,更彻夜难眠。可怜天下父母心。
回到家里,冲了个凉,走进自己既是书房又兼卧室的朝北房间,开始继续我的《西藏浮影》。对于一个至少在外表上已经完全吻合一切文明规范的人来讲,常常在子夜时分,听着窗外小虫的夜曲,望着满天星斗,回忆一些美好有趣的藏区生活,其性质和残忍,歹毒,折磨也相去不远了。
之八吃
我曾经读到过一张慈禧生日那天的早膳食单,大致如下--
海碗菜四品:八仙鸭子,锅烧鲤鱼。
中碗菜四品:清蒸白木耳,葫芦翅子,寿字鸭羹,黄焖鱼骨。
大碗菜四品:燕窝金银鸭块,燕窝红白鸭丝,燕窝三鲜鸭丝,燕窝口蘑肥鸡。
碟菜六品:桂花翅子,炒茭白,芽韭烧肉,烹鲜虾,蜜制金腿,炒黄瓜酱。
片盘二品:挂炉猎,挂炉鸭。
蒸食四盘,炉食四盘,猪食四盘,羊食四盘。
饽饽四品:油糕,木樨糕,百寿桃,如意卷。
燕窝八仙汤,鸡丝卤面。
我把这个老不死的一顿早膳食单,搁在西藏浮影之吃篇的前面是为了起到先扬后抑的强烈对比效果。当然,我们在高原上混合着兴奋,快乐,危险,自由,还有阳光的体验是西太后无法想象的。
六月六日清晨,我们从仲巴县委招待所兼电影院的一间约有五十平米的毫无隐私的库房里醒来,回想起伸手不见五指的昨夜子时,一个不通汉语的当地女子披着长发,悄无声息地走进屋中,索要房费,简直如同一场恶梦。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十个嚼着干方便面,巧克力于第一时间离开了这个沙化严重,空寂荒凉的小镇。当天中午在《寂寞星球》推荐的yak hotel休息,除了方便面和稀淡的酥油茶,就只有风干羊肉了。英俊而又爱说笑的司机多吉用藏刀劈了一片肉干给我,起初觉得象在嚼硬纸板,羊肉渣渣难以下咽,后来倒是颇嚼出些羊肉的味道了。
夜晚赶到霍尔巴后,住在牧民帐中。请女主人用能找到的蔬菜烧了一盆白萝卜,一盆羊肉炒白菜给我们下方便面吃。晚上和年轻的主人夫妇睡在一个大黑帐篷下,彼此之间言语不通,尝试简单的交流,揣摩着对方的话意,表达些心底的善意,合上眼睛还在呼啸的风中期待狼的到来...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想起了《与狼共舞》中获得信任的邓巴中尉和酋长踢鸟夫妇在一起的场景。凭心而论,这是相当辛苦的一天。
六月九日进入普兰地区,我们为了赶路,隔夜请馒头铺子多发点儿面,一般是四,五十个的量。包括我们的早饭和午餐。其中物质和精神最为和谐的一顿是在鬼湖拉昂错边上的午餐。我们十个地道的或不怎么地道的南蛮围作一圈,争先恐后地把罐装金枪鱼,红烧肉以及四川的白菜腐乳,腌萝卜夹入馒头,当然还有被我们昵称为"小羊粪蛋"的鲜美豆豉。餐后稍事休息,每人还有半个苹果。面对着蓝得那般妖娆,诡秘的湖面,有人写日记,有人发呆,有人一边散步一边捡着湖边的石子,时间恍惚之间被定了格......
我们在普兰曾经非常奢侈地花一百块钱吃了回鸡。鸡汤醇香浓厚,堪称至味,简直难以比拟。我们每人先来三勺,多下来的每人再来两勺。队中的大眼睛妹妹唏嘘不已,说,实现了人生的理想。
六月十一日,从门市赶往土林,中午居然在那木勒兵站吃到了鱼!我们很早就被告之,藏人是不吃鱼的,因此能在兵站吃到小战士们用手榴弹炸来的湟鱼加上各色菜蔬烩面,何其喜洋洋哉!据称,在高原上鱼的新陈代谢很慢,所以象我们吃的尺来长的鱼都已四五十岁高龄了。不过鱼肉相当幼滑,细嫩,油炸后再煨以茄汁,现在还让我惦记着呢,只怕今世是再也吃不到了。这里的小战士和我后来在风沙肆虐的日土看到的志愿兵不太一样,显得相当活泼,乒乓球打得好,不过我们溃不成军还是有理由的,喏,一切罪恶的源泉--高原反应。
我曾经听说过一个笑话,有人到重庆玩儿,去吃汤圆,进门就嚷嚷"不要辣椒!"卖汤圆的冷冷的说:"汤圆没有放辣椒的!"想到这个笑话让我格外亲切。因为队中有人吃得很清淡,负责点菜的我每进一店(沿途多是川菜店)都要"开宗明义"--"不要辣椒,不要花椒,少放盐,少放油,再麻烦您拿两头蒜来。"并且还每每认真负责地到厨房监督。终于有一天,文质彬彬的律师向我抱怨,嘴里要淡出鸟来!
到西藏之前我是不吃酸奶的。但在入藏后八廊学旅馆的第一顿晚餐上,小店特色水果酸奶使我发现了"新秘密,新惊喜"。看来人的口味是可以改变的。我看过小姐的当面制作:将一只苹果和新鲜的香蕉切片放入大碗,加入自制的酸奶,售价六元,当真是价廉物美。而玛吉阿米餐厅里的各色水果酸奶,是将果汁打碎溶入奶中,果味更醇,酸味更透。手捧一杯桃子酸奶,读着古朴的留言簿上前辈旅人对雪域高原散淡的寄语或透过窗子,看那些用身体丈量朝圣之路的藏民在桑烟里的身影,看年轻的男女站在街心亲热,看八角街的熙来攘往,光阴便轻盈地在指尖滑过。
也许还应该提到八廊学斜对面,慧人网吧旁的天津水饺。店老板是天津人,老板娘的父母是当年内迁到青海的上海人。夫妇俩均是客气厚道的人,水饺鲜美,在远近都是知名的。尤其是老板娘,为我们烧的家常菜颇具本帮浓油赤酱的特色。我们常常是一清早出八廊学,到天津水饺子定好菜,讲好约摸几点回来吃晚饭,然后分头活动,生活起居都有家居的亲切感。
之九坚刚果园的诗
日喀则留给我的回忆是明亮的,丰满的,绿意流动而且富于诗意。这个总体的印象源自于这个城市的各个细部。首先是历代班禅坐休之所,黄教四大寺(哲蚌,甘丹,色拉,扎寺)之首,后藏最著名的寺庙扎什伦布寺。在我的心目中,扎寺可以和布达拉宫比肩而毫不逊色。她总体上雄浑庄严,尊贵雍容的气度和微小处精巧细腻,匠心独具的布置值得花一天的时间驻足欣赏,慢慢品味。另外,日喀则街上随处可见的标语"感谢上海人民的无私援助"也立时拉进了整个城市和异乡人的心理距离。当然,回拉萨的途中在这里吃到的那顿新鲜牦牛肉的滋味,毫无疑问的给日喀则画上了点睛的一笔。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不为人知的的道理----刚坚果园。
我们在日喀则住宿于扎什伦布寺正对面的刚坚果园。果园有一扇气派的大门,有点儿象家乡的大观园。在旅店的门口我第一次看到了太阳能灶。于是,又一样小时候课本儿上念到的名词和真的家伙挂上了钩。也是在旅店的门口,我认识了来自加州的阳光男孩JECK,一个骑着单车上青藏高原并准备穿过西藏,由界山大阪进新疆的野心勃勃的勇敢的人。
非常有趣的是,当我们几个正在旅店淋浴的时候,忽然之间没水了,换了个房间,不一回儿,又没水了。后来店主告知,不知是谁拧错了开关,把水箱里用太阳能烧暖的水全部去浇果园了。我们只能粘乎乎地套上衣服,我向店主要了一壶水,在同伴的手工淋浴下,完成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冲锋澡。不过这个小插曲并没有影响我的心情。洗完衣服后,哼着小曲儿,顺着店家的指点,我走进了果园晾衣服。在一阵阵悠扬的歌声中,腿儿不由自主的把我带进园子深处......
我对果园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地爱上了。这是由扎什伦布寺拥有的一大片苹果林,青涩的核桃般大的小苹果密匝匝的挂在浓密成荫的绿叶下。女先生郑敏的诗《有声和无声》悄末声地钻进了我心里--
重叠的绿叶下豆荚紫黑
过熟的葡萄自动散发酒香
黄昏的暖流吹动蝉翼
没有生命愿意无声的消失
顺便说一声,日喀则市民六一儿童节放假三天。我在园子里的喇叭中听到欢快的童谣,随处看到凉棚下,帐篷边藏族同胞合家围坐在一起,喝青稞酒,吃糌粑,欢歌笑语,让人有一种想被温暖包围的冲动。我也记不清是怎样和扎西顿珠一家聊起来的,这一家从爷爷奶奶,三个女儿女婿到孙辈共有十多个。爷爷说这里的规矩是客人一定要三杯青稞酒喝完才行,喝光了爷爷就唱歌给我听。虽然我是喝一口酒也要上脸的,但我想任何人在这个时候也会听从爷爷善意的指挥。没有镜子,但我知道脸上一定红得象发烧的婴儿,象熟透的苹果。全家人都笑开了怀,忙不迭地让我吃这吃那,爷爷也果真言而有信地扯开嗓子唱了起来,歌声飞出了果园,钻进了蓝天,遏住了行云...我的心里无意识地溢出了许多幸福的感觉,暖洋洋地,醉醺醺地在夏日的晚风中,在果园的黄昏里再一次寂寞上路,孑然独行。
之十寂静的哲蚌
多数人会赶在"雪顿节"到哲蚌寺看"展佛"仪式--高亢悠扬的乐声中,一幅巨大的释迦牟尼刺绣像从山坡的展佛台上徐徐展开,"整个山谷被一片光亮照射,如潮涌动的人群被震慑在这一片光彩夺目的佛光之中"。而我所看到的建于1416年的哲蚌如同《偷香》里经过了长途旅行的丽夫.泰勒所看到的夏日农庄里的午睡时刻--太阳明晃晃的刺眼,天很高也很蓝,空气中弥漫着油亮的绿叶作物的味道,四周围一片寂静......
我们到哲蚌寺是下午一点,当时即被葱绿的山谷后面依山而建的鳞次栉比,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迷住了。上山的游客似乎只有我们,几只睡醒了的大黄狗机灵地盯着我们。一路上大部分的院墙和高低不一的石阶都是暗暗的,酽酽的白色,头顶上的一方天蓝得要把你化掉,再没有比这样的蓝色和这样的白色更绝的搭配了。它们让你的心更加安静。这时我想起大昭寺的普布群培说,布达拉宫是宫殿,大小昭寺是庙宇,哲蚌色拉则是学院。那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睡午觉去了?
一个运动员从哲蚌寺的医务所爬到措钦大殿也会气喘吁吁,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入藏前临时抱佛脚,只强化锻炼一个月的人了。爬进措钦大殿之前,我们先参观了一旁的厨房。看来,厨房不象传说中的那样避女客。几个喇嘛相当热心的介绍半径为五米的大锅,巨大的水壶,两米来长的烧饭勺。我们进去时,十多个喇嘛正把大锅里的饭盛到几十个桶中,把水灌到许多小壶里。一问才知道,正在措钦大殿里念经的喇嘛们马上要开饭了。原来所有的六百多个喇嘛都在大殿内集体用功呢.
观看火头僧飞速送饭是怪有意思的:喇嘛们沿着纵横排列的大柱盘坐成二十多列,每个火头僧负责一列,奔着将桶里亮晶晶的饭舀到喇嘛的手里,仿佛后有追兵。喇嘛们雄浑有力的诵经声随着由北至南飞奔而下的火头僧渐若渐轻。吃完了的喇嘛用火头僧壶里淋下的水洗了手后,又开始唱起来,可能是心情愉快,唱的也更加的悦耳。单是这一点就不符合我们一路上总结的关于人类"饱睡饿唱"的普遍规律。又唱了一会儿,众喇嘛退出大殿,于是,正门口几千只鞋终于纷纷找到了主人,呱击呱击回到阿巴经,德央经,洛色林经,果芒经学院,随着主人继续用功。众人退尽后,一个火头僧问我们愿不原意来点他们的饭,你说能不愿意吗?我们心里已经愿意很久了,只等人来问呢!这饭可真香软,拌上了奶酪还加了许多的葡萄干,核桃仁儿。我们把手上的都吃完了,还怪不好意思的,才吃了中饭,又馋嘴。
从措钦大殿再往上走,有几处古殿的废墟,具有一个伤感的欣赏者理想中废墟该有的种种凄美。于是乎,瞬间的热闹散尽了,哲蚌又回到平日里的寂静之中。
之十一八廊学
在去西藏之前,有一位两度入藏的朋友向我极力推荐了位于拉萨北京东路上的八廊学旅店,说那里每天有免费洗衣服free laundry的服务。且住宿费仅25元,性价比之高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她当时还着力推荐了位于宇拓路和康昂东路交叉口的拉萨市新华书店,所以我常常在梦中把八廊学和新华书店放在紧挨一起的两条路上。后来才知道,虽然从八廊学步行到新华书店也不过半个小时,但北京东路和宇拓路并没有象梦中那样亲密的挨着...
做梦,是因为我渴望西藏之行。不过我的渴望程度跟队中的鲍先生一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他原是我们送行团中的一员,送走我们之后,思前想后,食不甘味,夜不安眠,据说心烦意乱之下,拿起晚报一读,见鬼了,跃入眼帘的竟然都是"拉萨"两字。于是乎,痛下决心,收拾行囊,安排工作,五天后,会同我们的第二梯队兴高采烈地出现在拉萨八廊学旅店。鲍先生的果断速决令我们深感佩服。
整个八廊学给我的印象格外的好,她使我联想到中东或南欧的家庭式的小古堡样子的饭店,当中有一块庭院,若干的咖啡桌闲闲地摆在花枝招展的遮阳伞下,可以用正餐,也可以喝午茶。庭院的前方有一个小网吧,称其为"小",是因为只有一台电脑。可以上网是八廊学现代的一面,然而不论是总体的布局和格调,还是房间内部的贴画和墙饰,八廊学都是相当藏化的。八廊学的小姐很美,是那种端庄中带点儿妩媚的清丽之态,不卑不亢。身着宽松的藏服,可举止行动中透出婀娜的身姿。
到拉萨的第一天晚上居然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这在于拉萨是不多见的。我们无所不知的队长骆逸在八廊学的留言黑版上和"新浪"旅游的网友--一个有丰富经验的旅行家小飞接上了头。于是八廊学的第一夜是由敲打在窗棂上的小雨作后景,由小飞活灵活现地描绘旅行趣闻作前景所构成的一出话剧。小飞语言表达力极强,在我看来,丝毫不亚于说书艺人。墨竹工卡的天葬仪式被说的纵横撼动,事事宛如在目。说道筋骨之处,俯仰离合,闲中着色,令人发肃然指,拍手叫好。当然,小飞和我们搭帮起伙,共游阿里是后来的事情。
我在入睡之前照例是要读点东西的,而且一定是要纸介质的,换言之是要能捧在手里,可以翻触的书。在八廊学的第一夜读的是马丽华《走过西藏》中阿里部分的第三章--科加。她描写了科加,当雄的人文,婚俗以及同行人的工作和生活,不端架子,不以藏区老前辈的姿态说话,有点儿意思。
哦,还有,我对八廊学的洗衣房会不会洗丢一只袜子之类的担心是完全多余的,因为那里不洗underwear.另外,回来以后我才知道,八廊学是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全球十佳山地旅店之一。瑞士有两家入选,中国只此一家。
之十二色拉寺
关于色拉寺名字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我在色拉寺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1419年,宗喀巴的弟子释迦益西用明永乐帝的赏赐和贵族的资助修建色拉寺时,将该寺兴建在一片野蔷薇花盛开的地方,所以起名为"色拉寺",野蔷薇的藏语发音也为"色拉",依此,色拉寺也可称作"蔷薇寺"。我喜欢这样浪漫的缘起......
其实我们队中有人已来过西藏,所以色拉寺对于他们来讲并不陌生。正象队长骆逸讲的那样:"旅途中所见的风景,经历的事情,邂逅的人物都是如此不同,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却没有时间思考,没有心情回味,因为扑面而来的一切,超出我们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范畴太远,都市的规则无法诠释高原上一切事物的存在,我们只能呆呆地看着,如同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其实西藏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的感动和依赖并不改变高原上的日出月落,如同它也不会改变现实的生活一样。"去年此时所见的老树,僧侣依然故我,唯有一批批前来的游客喧嚣而过,惊艳而过,或者漠然而过,费解而过......
在色拉寺,我们撞见了喇嘛辨经。喇嘛们辨经的声音嘈杂,洪亮,远远就能听到,我们几个就是循着声音一路找来的。其实就总体而言,这是一个相当滑稽的场面:在一个四周有绿树围绕的大院子里,七八十位喇嘛或坐或站在细软的沙地上,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探讨哲学,人生的根本问题。在一旁围观地如痴如醉的中外游客端着长镜头,短镜头一阵阵狂拍,虽然观众全然不知这台上正演着哪一出戏。
色拉寺的喇嘛辨经是从下午三点辨到五点,我也差不多从三点看到五点。虽然我也巴望着自己一下子能成为精通藏语的饱学之士,但是语言的障碍并不影响辨经的可看行。喇嘛们的辨经可以说是极富戏剧的夸张和表演的魅力。通常是一坐一站的两个喇嘛为一组,也有一个被围在中央的喇嘛舌战群儒为一组的。站着的喇嘛提问,坐着的回答,似乎回答的有理就可以站起来。站着的喇嘛格外逗趣:每一次提问,都伴随着丰富的肢体语言--一条腿后跨一步,随着放在胸前伸直的双手猛力一拍,后腿跟进。于是,一连串智慧的问题随着扑上前来的红色身影和焦雷一般的击掌汇入人心,恰如高屋建瓴,醍壶灌顶那样的令人振奋。另外,一个辈分很高的老喇嘛带着他的秘书,拿着个蓝皮本儿,来回巡视,边听边记着些什么......这里的辨经不象大专辩论那样文绉绉的,但我敢保证,如果以后的大专辩论也采用这样指手画脚的样式,那收视率一定会提高的。
从辨经场出来,我们正准备下山,忽然听到了旁边寺院的楼顶上传来悠扬嘹亮的歌声。我爬上去一看,原来,一百多个藏族青年男女手持着木托,唱着打夯歌正在把院子的楼顶夯结实。看他们打夯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识得韵律的双脚踩着地上的泥土,拿着木托夯地的那只手和空闲的那只手随着歌声有节奏的挥舞着,歌声此起彼伏,男女声交织,打夯的人群也随之合理的劳动,休息。仿佛是一种格外新鲜的艺术式样,看得直教人忘了时间。
一十三,托林寺
小城扎达也有自己的魂魄所在,她就是托林寺。
当世界屋脊上的第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在小城扎达标志性的建筑----白塔上时,早起的鸟儿骆逸和小飞就抱着心爱的相机外出"游猎"去了。他们回来告知,托林寺不开门。不过我们五个女生还是溜达到寺前,朱颜褪尽的大门果然关闭着。不知是谁心意执著,我们在小城里遛了一圈后又遛了回来,这回芝麻开门了,是为了让当地的老妈妈到寺内转经,于是我们乘机遛边。
托林寺内有红殿和白殿两大建筑群,马丽华对她们有过一段浓墨饱蘸的描述。当年极盛时的堂庙应是早早被天灾和人为弄得坍塌殆尽,只有桑烟几许,经轮若干和虔诚的老妪膜拜的身影。然而,托林寺在藏传佛教中神圣的地位和影响又不允许任何一届政府等闲视之,所以我们看到了眼前修葺一新的,白得晃眼的部分殿堂。这把我们跟风小姐气得恨不能把玉牙咬碎,冷笑两声:"不如不修,不如不修"。我心里头一直觉得跟风小姐头脑清楚,思想独立,快人快语,只是有时候太直了。但这两声冷笑,当真是于吾心有戚戚焉。
修葺一新的殿堂里梁柱都是才粉刷的,光可鉴人。每一根柱子上还镶上了雕花玻璃的壁灯。正中被砸毁的佛像基座还留着,上面散漫得堆着佛像的头颅和四肢的碎片和几段泛黄的哈达,沧桑之气逼人。这一尊座佛原是很高的,所以殿顶上还凿了一个象老虎窗一样的藻井。
当我从昏暗的内殿走出来,一抬头,看见了阳光下站着个胖胖的老头。银白的头发,红润的脸膛,一种特慈祥特有智识的样子。谈将起来后,得知他姓宗,是专业摄影师,在故宫工作,这次为按照原样修复托林寺已经在扎达呆了很久了,也很喜欢在这儿呆着。问他为什么不端着家伙,他笑而不语,敢情大爱无语,大音息声,那大摄影家就不用家伙了?真是妙,妙,妙不可言!宗老师得知跟风小姐原是水木清华的,对我们这几个女生都另眼相看,答应起锁开门,让我们看看红白两殿里因为在文革中充当粮仓而侥幸保存下来的雕塑和壁画。
其实,这一路上机缘凑巧的事情还真不少,我们几个能挤进托林寺,又在托林寺里邂逅宗老师就是大幸。没有他,我们就无缘窥见托林寺内堪称至美的传世壁画,甚至不知道自己和什么样的宝贝擦肩而过......。那些壁画色彩明亮,想象大胆,表情逼真,题材极为丰富。从常见的神话故事到百兽图,百花图,高僧和众喇嘛图等等,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这和我以前看一切绘画的体验都有所不同,因为我仿佛看到几百年前艺人们画画时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开心样子,而他们似乎也知道,几百年后,几个江南女子从画中看懂了作者的心思,在那古老的一刻,彼此心意相通,莞尔一笑......
之十四,古格王朝的背影
周末和三五好友到这个城市的后花园----杭州去杀时间。"满觉陇"的桂花香雨已隐隐地薰人衣襟了。"云栖竹径"上山的路依然坑坑洼洼,然而这云栖之所禅意更为幽深了,青石板道旁的古放生所依然寂寞无人。十来棵一千一百多年的古槐是我在钱塘江畔的几位仙长,每次必是要驻足凝目请安的。长日将尽,西湖上洒落几星白雨,更熏蒸地一池风荷暗香拂面,摇人心襟。此时,一位进得拉萨但未能去阿里的朋友问:"为是么不写写古格?"我说古格不是我能写的。
从"后花园"回来后,觉得还是应该来说说古格,反正从没人逼我写什么大经大典的东西,不必紧张自己。从扎达驱车一路向西到古格古都扎不让,我们差一点开到印度去。因为那条道上有电线杆,给人一种假象,其实那电线杆是通向中印边界的兵站的。到古格的路又美又险,想象着那曾经不可一世的王朝和一个王朝神秘的背影,心中充满期待。车子颠簸一个多小时后,开到了古格王朝脚下的小村庄。我估计村里顶多有二十来户人家,可他们守着一个可供成千上万人居住的宏大遗址。据考证,村里的人都不是古王朝的后裔,那个在历史上曾经拥有十万之众的古格王朝早已经神秘的消失了。
一开始我们只是在山谷里远远的看到了雄城雾列的王宫,当我们一步步趋近它的时候,一种静穆雄浑的气氛立即将来者慑服。"也许,它是过于伟大了,反而没有一丝一毫骄矜之色。"古格是唯一一个让我失去理智的地方,我无情地"屠杀"自己的胶卷,一卷又一卷,根本控制不住自己。
一个讲英语的小伙一路领着我们爬上王宫。王宫离地面的垂直距离约有五六百米,可爬起来累得人直喘。一路上有许多的小殿,其中的壁画也应是十六世纪古格鼎盛时期艺术风格的反映。一些描绘密宗双修的图,画色极新,刹是妖娆。快要爬到王宫时,不知是谁在道旁的洞窟里先发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传说中的"察察"----刻着密宗双修像的古代小石雕。几个洞里有许许多多的察察,就好像是一本本价值连城的全本《金瓶梅》,我们各个摩拳擦掌,精挑细选,爱不释手,每人都藏了不少。其实呢,小石像们虽然赤身裸体,但关键部位都看不到,只是女客神情沉沦,肢体蔓缠而已,似不在扫黄打非之列。:-)
我猛地想起了墨西哥诗人,外交家,九零年的诺奖高人帕斯。老头的那句"恋爱开始于看到被向往的身体那一刻"常被我引用来告诫沉迷于网上恋爱但互不见面的朋友。
帕斯对于密宗有过一些相当有意思的阐述:"在密宗的情形里,仪式性行房要求你穿越色欲的黑暗,实现消灭形式。尽管密宗的色欲很明显是肉欲仪式,但它却是解脱肉身的体验。......在柏拉图主义里,被爱的身体是不可触摸的,在密宗里,不可触摸的是术士的精神。这是一种禁欲的色欲。因此,他在行房拥抱时必须忍受规定的各种爱抚,但是与此同时他又必须引而不发。假如他能做到这一点,他就达到了钻石般的冷漠:不可穿透,晶莹璀璨,清澈透明。......而他拥抱的女人只是客体,都是上升到实质的纯洁天堂去的梯级,或上升到
地图不载的那个地区----寂灭之境----的途中一步。他的目的在对方之外,所以他在本质上和爱情无缘......"
古格都城扎不让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随处可见防卫墙,射击孔,了望孔,暗碉。易守难攻,暗道交错,尤其是通上山顶王宫的路只有唯一的一条隧道。当时我在隧道里想,这要是在上面盖一块石板,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王宫不大,分有冬宫夏宫和坛城,外面还有一些不知其用的废墟。雕栏玉砌已不在,宫阙万间都作了土。此时极目四望,土林之上乱云飞渡,大地静寂,山谷静寂,恍惚之间我看到了远方精兵千万,锦旗飘扬,金戈铁马,呐喊杀戮声震天雷动......。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我们又知晓其中的多少?
在一位自称天天和这里的鬼说话的老伯的带领下,我们又绕到后山去看干尸洞。那条"路"只有一个手掌宽,底下是个不太深的山谷。牧草丰美,繁花烂漫的山谷里两个牧童正吹着竹笛赶着牛儿羊儿回家,一道斜阳照在山谷的树林上,疑是回到了江南......
干尸洞离地面一人来高,我们每人都由老伯托着探身进洞观看,洞内尸骨横陈,腥臭无比。据推测,洞内的三十来具无头尸体是古格国王,王室成员及勇敢的贴身卫队。战死或被俘以后被拉达克人砍掉头颅抛进洞中。
从古格回扎达县的路上,我们看到了象泉河谷里最美的日落。太阳用点石成金的魔力把土林变成了一座座金山。远处的山谷里好像在下雨,淡蓝的烟霭和橙红的雾气被夕阳罩着,置身其中,如在画中,如着仙气,如入幻境。
关于我们: CCT 康辉国旅- 四川中国康辉国际旅行社 『 点击查看电子地图 』
CCT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旅行社许可证号:L-SC-GJ00030 国际一类社
中国国家旅游局指定办理中国公民出入境游的国际旅行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仙桥北路3号SOHO大厦3楼 - 康辉国旅总部. 旅游接待A23室
TEL:86-28- 86082622 / 86082022 / 86080300 FAX: 86656234
CCT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旅行社许可证号:L-SC-GJ00030 国际一类社
中国国家旅游局指定办理中国公民出入境游的国际旅行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仙桥北路3号SOHO大厦3楼 - 康辉国旅总部. 旅游接待A23室
TEL:86-28- 86082622 / 86082022 / 86080300 FAX: 86656234
Sponsored Links
特别声明:
A:关于美景旅游网独立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版权由我们全部保留;
2、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任何网站及媒体均可以免费使用,如转载我们的文章或图片,
请注明来自美景旅游网 并链接到 www.mjjq.com,商业用途请先联系我们;
3、免责:我们在我们能知悉的范围内努力保证所有采写文章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但不对真实性和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本站采写文章图片如果和事实有所出入,美景旅游网不承担连带责任;
B:关于美景旅游网采用非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页面的文章、图片等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2、免责:由于采集的图片、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内容页面标注的作者、出处和原版权者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您是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所有人,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如果您反对我们的使用,本着对版权人尊重的原则,我们会立即删除有版权问题的文章或图片内容。
3、本页面发表、转载的文章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A:关于美景旅游网独立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版权由我们全部保留;
2、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任何网站及媒体均可以免费使用,如转载我们的文章或图片,
请注明来自美景旅游网 并链接到 www.mjjq.com,商业用途请先联系我们;
3、免责:我们在我们能知悉的范围内努力保证所有采写文章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但不对真实性和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本站采写文章图片如果和事实有所出入,美景旅游网不承担连带责任;
B:关于美景旅游网采用非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页面的文章、图片等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2、免责:由于采集的图片、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内容页面标注的作者、出处和原版权者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您是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所有人,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如果您反对我们的使用,本着对版权人尊重的原则,我们会立即删除有版权问题的文章或图片内容。
3、本页面发表、转载的文章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西藏旅游
Tibet Travel
西藏旅游目的地
走进神秘西藏
西藏风光图库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