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我们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跨越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西藏自治区“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06年至2010年),是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规划。要紧密结合西藏实际,认真总结经验,正确把握形势,明确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科学制定西藏“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十五”期间,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持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不动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第一要务,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顺利实现了“十五”发展目标。西藏生产总值连续保持12%以上的年增长速度,预计2005年生产总值将达到24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超过2000元。117个重点建设项目按计划推进,绝大多数已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用,特别是青藏铁路建设进展顺利,提前全线铺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现代产业建设开始起步。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全国支援西藏的工作向纵深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域不断拓宽,内容不断丰富。反分裂斗争不断深入,社会局势日益稳定。当前,西藏正处于历史上发展和稳定的最好时期。
实践充分证明,坚持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不动摇,是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第一要务不动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凝聚人心,实现各族人民和谐安康的基本途径;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确保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央关心、全国支援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坚强后盾和强大动力;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是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进步的坚实基础;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西藏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所在。
“十一五”时期,西藏总体发展环境是有利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继续做好西藏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原则,继续大力实施和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不断加大对西藏的支持力度,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坚定信念和奋斗目标。“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的光辉实践,为进一步做好西藏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经济社会正在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由持续快速发展向协调健康发展迈进,保持“十五”良好发展态势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人民生活已由总体上解决温饱问题、部分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向整体过上小康生活迈进,各族群众思稳定、求发展、谋跨越、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加快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分裂斗争已由被动应急向主动治理迈进,社会局势正在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必须十分珍惜大好形势,十分珍惜历史经验,十分珍惜宝贵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全面完成中央为西藏确定的到2010年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西藏仍属于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任务艰巨。基础设施依然落后,产业建设有待加强,提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等生产要素分散,建设和管理成本高,市场化程度和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生态环境脆弱,建设和保护任务繁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特别是教育科技支撑力度不够,培养、引进、留住人才及稳定干部队伍面临特殊困难。达赖集团的干扰破坏,仍然是影响西藏发展稳定的主要因素。
制定“十一五”时期的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相结合,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藏进程。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十五”时期的态势,走符合西藏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资源节约、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到2010年,西藏人均生产总值进入全国中等行列,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进入全国中等行列,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产业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特色经济形成规模,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拉萨市和各地区行署所在地城市建设得到加强,重点小城镇和边境城镇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大力发展文化、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积极推进投资、财税、企业等综合配套改革,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改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市场和投资环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反分裂斗争进一步深入,社会政治局势更加稳定,国家安全和边防更加巩固。
要着眼于发展稳定的全局,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积极实施六大战略。
实施基础设施先行战略。基础设施先行事关国家安全和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大局,要加强统筹规划,保持必要的投资规模和力度,进一步推进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特别是农牧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突破瓶颈制约,为产业建设、社会发展、生活改善创造良好条件。
实施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特色经济发展事关西藏综合发展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发挥优势和潜力,打造西藏高原品牌,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一批有规模、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企业和优势产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能力。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事关西藏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区域互动。要深化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增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依托内地和对口支援,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实施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战略。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事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强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干部培训,培养适应跨越式发展的党政干部队伍、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和高素质基层劳动者队伍。要创新发展科技,建设技术推广、资源共享、研究开发三大科技平台。
实施适度集中发展战略。适度集中发展事关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青藏铁路的建成,西藏传统的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中东西区域经济格局初步显现。要适应新的形势,调整区域经济布局,建设以青藏铁路为骨干、以拉萨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区和与其关联的东部、西部经济区,加快以产业为支撑的城镇发展,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以开发式扶贫为重点,加快集中定居点建设,促进人口等生产要素适度集聚,降低行政和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事关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提高人口资源管理水平,科学部署产业开发重点,适度开发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制定和实施“十一五”时期的规划,要突出这六大战略,立足科学发展,完善体制和机制,保持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西藏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一、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区
切实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西藏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农牧业的支持力度,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
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要完善农牧民增收政策,健全农牧区市场体系,落实支持和保护农牧业发展的措施,加大农牧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和组织化程度。大力拓展农牧民增收渠道,着力做好农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牧民积极发展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畜产品的商品率,发展非农产业,开展劳务输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依靠科技实现增产增效,着力建立农牧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以强化农田草场基本设施建设、提高农牧业防抗减灾能力、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确保粮食基本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农牧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为重点,坚持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稳定的农牧业投入增长机制,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牧业的要求,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加强农牧区兽防基础设施和兽防队伍建设,提高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水平。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干旱河谷、缺水草地等不同区域的农牧业经济发展。
全面深化农牧区改革。全面落实和完善“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草场公有、承包到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积极探索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并符合西藏实际的新途径。建立健全耕地、草场等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机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鼓励和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农牧业综合经济效益。积极推进农牧区税费改革,完善补贴机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进一步打破行业、所有制等体制障碍,大力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大力发展农牧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牧区文化教育事业,全面普及农牧区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好农牧民子女上学“三包”政策,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加强农牧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大力发展农牧区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加强农牧区邮政、通信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乡乡通邮、村村通电话,并逐步拓展行政村通邮工作。继续加强农牧区电网建设。实施饮水解困和安全工程,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积极发展适合农牧区特点的清洁能源。加快实施牧民定居、农房改造、地方病病区群众搬迁工程。建立和完善农牧民社会救助、农牧区困难家庭扶助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村级组织多功能活动场所建设。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实行开发式扶贫和定点扶贫,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鼓励勤劳致富,加快脱贫致富进程。增加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牧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消除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巩固扶贫成果。因地制宜,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发展能力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要求,继续加强关系国计民生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
着力搞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统筹发展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建四通八达、安全通畅、经济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三纵两横、六个通道”骨架公路网的总体布局进行公路建设。重点整治改建干线公路,基本建成沥青路。按期完成青藏铁路配套工程建设。加快铁路、输油管道延长线及格拉输气管道,阿里、邦达、日喀则机场的新建、改扩建和恢复通航的规划研究和建设。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乡村公路和边防公路建设。
抓紧完善综合能源体系建设。加快骨干电源点勘测设计论证和建设,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装机容量和建设规模有较大增加,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加强电网建设,扩大电网覆盖范围,加强城市电网建设与改造,完善供电设施,提高电网调节能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加快开展雅鲁藏布江和藏东南“三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规划和前期工作,加强藏东南电网建设,论证建设“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加快农网建设和改造。积极实施光明工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小水电和太阳能、风能、地热发电,形成以水电为主、多能互补、集中与分散供电相结合的能源格局,加速解决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重点江河流域综合开发,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突出农田草场水利设施建设。兴建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充分发挥灌溉、发电、防洪、供水等综合效益,加快灌区开发配套建设,提高灌溉能力,增加保灌面积。加强主要江河综合治理,搞好城镇防洪工程,巩固和提高防洪能力。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邮政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乡乡通邮工程,稳步推进行政村通邮,建立覆盖农牧区的邮政网络,提高邮政服务水平。加强通信基础网络建设,重点建设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构建大容量、高速率、高质量、高可靠度的统一基础信息传输平台。积极促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农牧区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三、推进产业建设,壮大特色经济西藏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产业建设,加快特色经济建设步伐。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创新机制,理顺体制。发挥好政府调控引导、服务指导作用,集中力量,重点培育,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大产业发展投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着力打造西藏高原特色品牌,发展具有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逐步形成特色经济体系,走符合西藏实际的现代产业建设与发展道路。
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及加工业。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和确保粮食供需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坚持市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特色农牧业。大力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林水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要建立支撑特色农牧业发展的生产开发、经营示范、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等基地,加强产业开发、社会服务、监督检测、防灾减灾等体系建设。
有重点地发展优势矿产业。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依法强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加强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探,提高后续资源储备,重点开发偏在的有市场需求的优势矿产资源。对已经摸清家底的成矿地区,改善交通能源条件,逐步进行有序开发。提高矿产品加工深度和精度,增加矿产资源开发的附加值。积极引进、采用对环境保护有效的现代先进采矿工艺和技术,推动现代工业企业发展。
加快发展旅游业。坚持特色精品原则,实行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围绕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度创新,强化旅游规划工作,科学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管理,增强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商品、经济优势的跨越,努力把西藏建成精品旅游胜地。以青藏铁路的开通和大香格里拉的开发为契机,全面提升国内旅游,稳步发展国际旅游。加强引导,大力扶持农牧民兴办旅游实体。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带动民族手工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藏医药业。立足传统,着眼创新,坚持藏医和藏药并举、生产和流通并重,充分挖掘传统优势,引进、运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做大做强藏医药业。推进藏医药企业集团化,提高藏药研制、开发、生产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鼓励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藏药。重视藏药材资源的保护与科学利用,加快藏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培植名牌产品,积极拓展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加强培养具有藏医药专业知识的市场营销人才和藏医药研发人才。
进一步壮大民族手工业。充分发挥各地传统手工业技艺优势,发展民族手工业。以开发旅游商品为重点,搞好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坚持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提高民族手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对现有民族手工业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扩大市场份额,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质量效益。整合现有资源,促进民族手工业集聚,鼓励组建民族手工业集团,扶持改造重点民族手工业企业。
优化升级建筑建材业。坚持以发展促调整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建筑企业结构调整,改进工艺技术,提高队伍素质,采用高新技术、新工艺,改造现有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壮大经济实力。
四、加快发展服务业,不断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服务业关系到西藏跨越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特别是要面向广大农牧区,积极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青藏铁路、干线公路、航空运输,以拉萨为中心,宽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体育健身、社区服务等社会服务业。大力发展邮政通信、金融、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规范发展代理、经纪、拍卖、评估、担保等商品市场中介服务,稳步发展信托、证券、保险、房地产、广告、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中介服务。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赋予传统服务业以新的内涵。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流通组织形式。积极开展劳动就业培训,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促进就业空间大、市场需求大的行业加快发展,继续发挥传统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推进服务业质量体系认证,提高服务档次和水平。加强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五、科学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充分考虑基础设施条件、对外经济联系和经济发展特点等因素,对逐步形成的三大经济区域实行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建立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机制。
构建三大区域经济新格局。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中东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已具雏形,必须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以拉萨市、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林芝地区、那曲地区为主的中部经济区,要充分发挥特色农牧业的支撑作用,上连陕甘青下通南亚的对外开放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建设的骨干作用,科教文卫的引领保障作用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示范作用。以昌都地区为主的东部经济区,要充分发挥“靠西朝东、接轨东南”的纽带作用,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加强与中部经济区的联系,密切与周边省份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打造“大香格里拉”品牌,开发丰富水能资源,加快“西电东送”能源接续基地建设。以阿里地区为主的西部经济区,要发挥连接新疆、构建西部战略通道以及边贸优势,大力开发特有的旅游业、矿业、畜牧业资源,加快发展。
建设合理的城镇发展体系。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以产业建设为支撑,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2010 年城镇化率达到25%。科学规划,突出地域特色,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重点建设拉萨市,加快六个地区行署所在地城镇建设,明显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带动县所在地城镇、重点建制镇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以交通干线重点建制镇和资源集中开发区城镇的建设,同时积极搞好亚东、樟木、普兰等边贸城镇和口岸建设,构建切合实际、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促进人口适度集中。要以农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支撑,结合小城镇建设,以开发式扶贫、生态搬迁、牧区定居点建设、适当合并乡村、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人口适度集中。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要突出重点,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项目支持力度,积极促进对外劳务与技术的合作交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布局等因素,逐步建设具有西藏特色的园区经济。
推进边境地区快速发展。要完善政策,拓宽思路,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境地区加速发展。到2010 年,边境地区的交通、能源、通信、水利、边防等基础设施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群众生活水平达到西藏平均水平。边境基层基础建设明显加强,边境管控能力明显提高,边防更加巩固。优先实施边境县乡机关办公用房、干部职工周转房、城乡居民危房改造工程。六、坚持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人才、教育对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坚持科教兴藏,加快教育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开发,是必须抓紧抓好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加大“两基”攻坚力度,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努力发展农牧区现代信息化远程教育,加快高校及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巩固、深化、发展、提高高等教育,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重视幼儿教育,积极发展高中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继续对义务教育阶段农牧民子女实行“三包”政策和其他优惠政策,并适当提高标准。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切实保障残疾儿童等受教育权利。继续做好内地西藏班(校)工作,扩大对农牧民子女的招生规模,优化招生结构。规范各种形式的社会办学。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造就适应跨越式发展的人才队伍。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大力培养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切实用好现有人才,积极引进急需人才,大力培养各级各类适用人才。积极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政策,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不断创新智力援藏机制,进一步扩大智力援藏的范围,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引进人才。加大区地两级人才市场建设投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干部和各类人才的保健工作。完善体制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努力造就适应跨越式发展的党政干部队伍、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和高素质基层劳动者队伍。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加大对自治区党校牗行政学院牘和地市委党校牗行政学校牘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推广和技术创新力度。加强农牧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开展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示范和推广,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的技术体系建设,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大力推广和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沼气等实用技术,继续推进太阳能发电与产业化应用工作,争取建设国家级太阳能应用示范基地。加强高原生物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技术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发展特色生物产业与食品工业技术。大力促进藏药业的技术进步。提升民族手工业的科技水平,促进传统手工业技术革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整合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合,逐步形成以企业、科研单位、高校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西藏经济社会的服务水平和支撑能力。鼓励科研机构与区内外企业间开展技术合作,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深化人事、分配、财务等体制改革,形成充满活力的科研创新机制。充分利用内地的科研、人才、技术优势,加强和扩大区内外科研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加大科普宣传工作力度。认真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七、加快社会发展,积极促进社会和谐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促进社会发展,积极推进和谐西藏建设。
努力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和谐中推进发展改革,通过发展改革促进社会和谐。高度关注民生,体察社情民意,注重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发展安定和谐的大好形势。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努力构建平安西藏,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扩大就业、控制失业率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创业环境。要通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拓宽就业领域和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要从实际出发,政府组织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牞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把城镇所有劳动者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基本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对农牧区特困人口的扶持。提高社会弱势群体抗风险能力。加强妇女儿童和老龄工作,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员的合法权益。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农牧民工在就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认真做好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减灾救灾等工作,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城乡社会福利救灾设施建设。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加快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卫生执业监督和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县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完善农牧区医疗制度,提高农牧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继续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地方病防治工作,突出抓好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加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妇幼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在农牧区推广藏医药适宜技术。制定并实施卫生人力发展规划。加强对农牧区卫生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的培训,优化卫生队伍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卫生队伍整体素质。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科学地继承、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做好民间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的抢救、挖掘、保护,开发并利用好文化和自然遗产,做好文物和档案保护工作。继续加强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工作。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开展藏学研究,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鼓励和支持多出具有民族特点和时代气息的文化精品。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西新工程”、“村村通”等宣传文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有效抵制境外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身体素质。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提高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依法惩处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严格执行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健全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重点加强区、地(市)两级安全监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能力建设,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加强安全监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能力建设。加强人口密集区和重点场所的“三防”工作。重视森林防火和草原防火。
八、建设节约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牢固树立资源有偿、有序、有限使用的观念,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把加强和改进资源保护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地处理好经济快速增长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大对雅鲁藏布江及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等江河的水源保护和干流综合治理。以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和水能资源开发为突破口,促进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强化政府土地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的依法利用和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逐步摸清矿产资源家底。加强矿产资源开采管理,合理适度开发。加强生物资源的利用、保护。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藏东南四江”流域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合理有序发展林业产业;藏西北草原区要充分考虑草场的承载能力,形成草畜良性发展的关系,开展退牧还草、防沙治沙、荒山荒地植被恢复;重点资源开采和开发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生态管理和保护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构建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继续搞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大植树造林、人工种草、湿地建设力度。加快实施主要江河流域污染防治工程。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巩固污染企业达标排放成果。启动农牧区小康环保行动。加强环境应急体系建设,防范环境污染事故。强化环境执法,严格环境准入。
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积极支持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在中心城镇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依法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设备,关闭治理无效的企业。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循环经济技术。
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的政策措施和社会氛围。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消费方式,推广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保标志产品、绿色标志产品和有机标志食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加强优生优育与人口管理工作。以农牧区为重点,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优生优育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生殖健康服务水平,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保障产妇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机制建设,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九、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努力培育和建立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完善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
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投资、参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把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关键环节,完善和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消除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创造有利的融资条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档次。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以培育农牧区市场为重点,继续发展商品市场,大力发展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形成以拉萨为中心,覆盖西藏、面向周边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加快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建立有利于吸引社会投资的机制,健全以政策引导、信息发布等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投资调控体系。改进金融服务,扩大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发挥政府财政职能,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保障社会稳定。
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开放是我区融入全国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和稳定的结合点。要在统一开放大市场中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形成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
积极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惯例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改进对出口商品基地和产业的扶持方式,规范涉外经济活动。
加强横向经济合作。瞄准和依托国内大市场,围绕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吸引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进藏发展。鼓励支持各类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走出去,借助区外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发展壮大西藏经济。加强与西南五省区市的经济协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加强与西北经济区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青藏铁路、公路纽带作用,北向发展经济,建设陕甘青藏经济协作区。重点加强与对口援藏省市和援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加强外贸外经外资工作。坚持市场多元化和以特取胜,积极建设特色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特色出口产品,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做好边贸口岸的建设工作,加快建设南亚陆路大通道,积极发展与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加大沿边开放力度,搞活传统边贸市场。优化进口结构,增加区内急需产品和重要资源进口。积极发展与国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和经贸往来。加强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十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要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努力搞好西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藏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和监督工作,加强统一战线,完善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制度,推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建设法治政府,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继续加强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和基层司法行政机关配套建设,着力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西藏工作指导思想的教育宣传工作。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政治教育、思想阵地建设。坚持用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干部群众,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党的历史教育。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唯物论、无神论教育。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和对外交往。不断扫除封建残余、陈规陋习。大力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加大乡村、社区文娱活动场馆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实施“活动场所建设工程”,加强博物馆、展览馆、档案馆和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十二、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要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不懈地开展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深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驾驭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把增强民族团结的各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人口较少民族采取特殊政策进行扶持。通过各种形式,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社会动乱是各族人民之祸的道理,珍惜和努力维护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切实做好宗教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不断总结新时期我区宗教工作的成功经验,认真贯彻“划清两个界限、尽到一个责任”的政策原则和工作要求,依法保护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和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继续深入开展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积极做好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依法打击利用宗教从事分裂破坏活动的行为,坚决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特别是达赖集团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把基层宗教工作纳入基层基础建设范围,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宗教事务管理网络。切实改善基层统战、民宗、寺教部门的工作条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藏凝聚力量。
十三、维护社会政治局势稳定,努力建设平安西藏反对分裂、维护稳定,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依法治藏,进一步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大好形势,建设平安西藏。
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把反分裂斗争摆在维护稳定工作的首位,切实做到旗帜鲜明、针锋相对、主动治理、强基固本和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增强反分裂斗争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反分裂斗争的工作机制,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分裂破坏活动。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加强政法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加大侦查破案力度,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高度重视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调处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
大力加强政法队伍和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部门建设,建立健全县和重点乡镇政法机构,充实基层政法力量。加大政法基础设施、装备和经费的投入。坚持政治建警、科技强警、从优待警,提高政法队伍战斗力。坚持从严治警,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执法监督,确保公正执法。按照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乡镇重建、改建计划,加强农牧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镇干部工作生活条件,创造留住人才的环境,不断强化基层政权。
十四、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顺利
实施“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全面把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围绕规划任务,做好协调和服务,创新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各级党政组织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环境。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工作作风扎实的公务员队伍,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为民宗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清正廉洁,自觉反腐倡廉、拒腐防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求真务实,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开展对口援藏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必须进一步做好受援工作。要在对口支援省(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的帮助下,重视和加强干部、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受援工作,丰富对口援藏内涵,拓宽受援渠道,引导援助投向,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产业发展作为受援工作的重点。不断总结受援工作经验,完善机制,改进方法,发挥最好的效益、取得最好的效果。
认真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增强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边防。支持驻藏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做好“十一五”事关发展的工作。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提高国防动员能力,继续做好民兵、预备役部队、人民防空等工作。
西藏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CCT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旅行社许可证号:L-SC-GJ00030 国际一类社
中国国家旅游局指定办理中国公民出入境游的国际旅行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仙桥北路3号SOHO大厦3楼 - 康辉国旅总部. 旅游接待A23室
TEL:86-28- 86082622 / 86082022 / 86080300 FAX: 86656234
A:关于美景旅游网独立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版权由我们全部保留;
2、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任何网站及媒体均可以免费使用,如转载我们的文章或图片,
请注明来自美景旅游网 并链接到 www.mjjq.com,商业用途请先联系我们;
3、免责:我们在我们能知悉的范围内努力保证所有采写文章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但不对真实性和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本站采写文章图片如果和事实有所出入,美景旅游网不承担连带责任;
B:关于美景旅游网采用非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页面的文章、图片等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2、免责:由于采集的图片、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内容页面标注的作者、出处和原版权者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您是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所有人,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如果您反对我们的使用,本着对版权人尊重的原则,我们会立即删除有版权问题的文章或图片内容。
3、本页面发表、转载的文章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