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召开新闻发布会
12月8日,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西藏自治区的地质环境情况。
西藏位于欧亚板块青藏亚板块的中西部,在南北大陆之间的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巨型山系的东段,是著名的特堤斯构造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雄踞“世界屋脊”的地势以及巨深的地壳厚度,大地构造的特殊性,为中外地学界所瞩目。许多地质学家认为,打开地壳动力学的金钥匙就在西藏高原。第三次新闻发布会。
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概况
西藏自治区国土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人口270多万。是中国的西南屏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组成部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在漫长的隆起过程中发生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巨大山系,奠定了高原的地貌基础。这些山系的走向大多近东西,著名的山系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唐古拉山脉及昆仑山脉等。呈南北走向的山脉为横断山脉。由于地质高亢和山脉阻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质环境,藏东高山峡谷、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和藏北高原湖盆三种主要地貌类型,反映了内、外营力作用和地貌发育的区域差异。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自然条件,独特的大地构造背景,塑造出西藏特殊的地质环境。
(一)地质环境复杂
西藏高原各个时代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繁多,大地构造格局由北向南可分为:南昆仑—巴颜喀喇板片、若拉岗日—金沙江缝合带、羌塘—三江复合板片、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喜马拉雅板片、西藏南部边缘的西瓦里克A型俯冲带,此外,还分布有多条近南北向、东西向展布的活动构造带。
在构成高原基础地貌形态上,有切割数千米的深切峡谷,也有起伏不大的高原夷平面,有湖盆谷地、河谷平原,也有连绵的巨大山脉。垂直分带性十分明显,上部为寒冻风化强烈、冰缘现象发育的冰川冰缘带,中部为坡度陡峻、河谷深切的流水侵蚀带,下部为各类第四纪堆积发育的麓堆积带。
(二)地质环境(地质地貌景观)资源丰富
西藏分布有非常丰富、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环境(地质遗迹)资源,是国内外科学界十分关注的地方,也是旅游观光和探险的热线地区之一。其中地质地貌景观资源可谓全国之冠。
境内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0多座,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雄伟的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峰,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巨大的山岭普遍发育着现代冰川,各类冰川地貌在西藏基本都有所见。藏北发育有两极以外罕见的冰原(面积400多平方公里),在藏东南的高山区发育着我国少见的海洋型冰川,其它地区则多发育的是大陆型冰川。峡谷、瀑布众多,大江大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
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全长506.4公里,极值深度6009米,最窄江面35米;位于阿里地区的札达县,还分布有国内独特的土林地貌,面积5600平方公里。
西藏还发育有多条板块构造缝合带。比较典型的蛇绿岩剖面有雅江缝合带大竹卡蛇绿岩剖面、年楚河白岗蛇绿岩剖面;班公错一怒江缝合带东巧水邦屋里蛇绿岩剖面等。
西藏是全国地热活动最强烈、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区内已知有各类地热显示区600多处,主要地热显示类型有温泉、热泉、沸泉、沸喷泉、间歇喷泉、水热爆炸、热水塘、泉华、冒气地面、水热蚀变等。
天然饮用矿泉水、医疗热矿水在西藏也广有分布,有些已得到一定规模的开发利用。
(三)生态环境脆弱
西藏的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脆弱性的特点。全区以高寒干旱的土地类型占优势,31.8%的土地面积几乎没有自然生产力,大多为裸岩砾地、沙地、盐碱地、高寒荒漠稀疏植被及荒草地。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域分布差异明显,地表淡水资源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藏东和藏南水量丰富,藏西北广阔的区域内水量十分匮乏。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西藏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青藏高原季风气候特征更加显著,降水集中,大雨、暴雨频率增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益突出;气温升高,使雪线和冻土线上升,原先冻结状态的地表转变为疏松的沙砾地,加速了沙漠化的发生和发展速度。
(四)地质灾害严重
受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控制与影响,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类型较多、危害甚大,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面积40多万平方公里,超过了许多内地省的总面积。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泥石流(含冰湖溃决泥石流)、崩塌、滑坡、冻土冻融等。其中泥石流为主要地质灾害,除火山泥石流外,各种类型的泥石流一应俱全。在地域上,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及藏东“三江”地区以泥石流、崩塌滑坡等为主;藏北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北坡高海拔地区以冻土冻融为主;喜马拉雅山北坡斜坡地带和深切割地区以泥石流、崩塌、滑坡为主。据《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目前已发现危害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点2221处。根据全区已开展的部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资料,结合遥感解译推测,全区地质灾害危害点在5000—7000处。
由于西藏人口比较稀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其他省、区偏少,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却较大。在危害方式上与我国其它地区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灾害形成区与危害区往往有较长的距离。地质灾害不仅直接赞成危害,还常常堵塞河道形成灾害链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公路、城镇村庄、水利水电工程,通信设施及农牧业生产等危害极大,同时也对生态环境构成生命线,受地质灾害的危害也最为严重。特别是作为西藏两大交通命脉之一的川藏公路南线(国产318线),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通车以来,一直受到地质灾害的困扰,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几乎每年 地质灾害阻断交通的时间都长达半年之久。
2000年4月9日,波密县易贡发生巨型山体崩塌滑坡,规模达3亿立方米,溃决湖水下泄时最大洪峰流量达12.4万m3/s,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地质灾害链,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如此超高速运动,远距离运移,巨大的堆积方量,滑坡后留下的一些独特现象以及所形成的灾害链,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此次灾害的全过程未曾造成一人伤亡,也堪称世界奇迹。
2002年9月18日,洛扎县境内因冰湖溃决引发泥石流,造成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万元以上。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3年—2004年全区发生地毯灾害1399起,死亡130人,受伤141人,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3亿元。2000年以来,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我区的昌都镇、樟木镇等城镇、村庄也存在着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
发生地质灾害及其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起步晚、基础差;经济欠发达、承灾能力弱;防治工作经费投入不足,人们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应急反应铪足,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局面。
二、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工作概况
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基础调查工作
完成了全区地质环境资源的调查工作;开展了全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完成了全区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组织开展了8个小城镇的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开展了全区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开展了乃东、桑日、堆龙德庆县等干旱县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开展了重点区域矿泉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二)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是地质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1、加强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及规划工作
按照“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积极组织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目前已安排26个县(市),其中,2002年国土资源厅贷款200万元安排了1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通过对各县(市)境内地质灾害及隐患点的调查、研究和评价,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为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依据。根据已完成22个县(市)的调查成果统计,完成调查面积21万多平方公里,调查出地质灾害点2179个,威胁人口55279人,潜在经济损失达41亿元。
依据基础调查资料,组织编制《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目前已通过国土资源部的审查,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将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自治区及各地、市相继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编制了自治区及各地、市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防治方案)。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月报制度、险情巡查及应急调查制度。积极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工作。
1998年至2004年,国土资源厅组织汛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及巡查70余次,参加人员400多人次,选种约10万公里。2004年,全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参加地质灾害巡查及应急调查人员1953人次,检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85点(次),应急调查214起(次),为预防、避灾及抢险救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3、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有效防止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积极推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要求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截止2005年9月底,全区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建设项目118个。评估工作涉及青藏铁路、林芝机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交通、矿山及水电工程领域。为建设工程避免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和地质灾害防治奠定了基础。
我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实行专家审查和备案登记制度。
4、实施了一批重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组织开展了樟木滑坡一期、二期治理工程,拉萨流沙河泥石流治理工程、波密县城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一期、八一镇八一电厂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昌都镇昌都西路滑坡灾害治理工程、昌都夏通街滑坡灾害治理、墨竹工卡县中学滑坡等重点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特别是在公路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显加强。通过对一些重点地质灾害的治理,有效地控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达到了防灾减灾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2004年6月与自治区气象局签定了工作协议,从2004年开始,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于2004年7月1日起正式发布了全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2005年5月1日开始向社会发布汛期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信息。
6、先后与自治区发改委、交通、安全生产监督、旅游、支铁办、教育等有关部门就加强建设项目、公路沿线、铁路沿线、旅游景区、中小学校校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下发了通知,提出了要求。
7、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资质管理,目前,全区有9爱单位取得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各类资质15个。
8、举办了多期以地质灾害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环境管理培训班。2005年7月,专门为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昌都地区举办了地质灾害防治培训班。
9、积极探索,将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广开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筹措渠道。
(三)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
以易贡巨型山体崩塌滑坡灾害遗迹、海洋型冰川为主要保护目标的我区第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一易贡国家地质公园已于2005年6月揭碑开园。2003年底,批准了西藏第一自治区级地质公园一日多温泉地质公园。
札达土林已于今年8月被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建立了札达土林、昂仁塔格架地热间歇喷泉、日喀则群让枕状熔岩三个地质遗迹类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西藏易贡国家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及拉萨市一易国家级地质公园沿线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就古生物化石的管理,目前正积极与自治区文物局、拉萨海关等有关部门协商,制定管理制度。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管理
截止到2004年底,全区矿山数205个,矿区面积703.17平方公里。
1、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包括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在内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根据藏政办发[2003]44号文件精神,开展了黄金生产秩序整顿工作,实行黄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自2003年10月至2005年8月,已预缴黄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2335万元。黄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由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监督采矿权人缴纳,在银行设专户,归采矿权人所有。
3、开展西藏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实施了部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包括曲松县罗布莎铬铁矿香嘎山段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改则县确格茹砂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
(五)地热、矿泉水管理
对符合条件、经专家鉴定审查通过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展注册登记、年检工作。目前,经鉴定评价的矿泉水水源地有17处,注册登记的有6处,政党开发利用的有4处。
西藏地热资源丰富,目前发现各类地热显示区(点)600多处,钻孔揭露最高温度为羊八井地热田,达329.8℃,地表出露最高温度为波密县通麦长青温泉,温度为96℃。但开发利用的程度 比较底,有不同程度开发利用的地热显示区(点)还不到50处,绝大多数仅限于直接利用基天然流量。其中作为能源开发的有羊八井地热田等。经鉴定评价,作为医疗矿泉水的有2处,已形成一定的开发利用规模。
(六)地质环境监测
开展拉萨市、日喀则市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同时也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在樟木口岸等地设立了滑坡灾害监测点。
(七)法规建设及科普宣传
1、《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以自治区人民政府令发布,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2、《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由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方于2003年3月28日通过,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共七章三十条,对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法律责任等内容作了规定。
3、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科普一条街”等活动,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等科普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地质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2003年开始印发《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公报》。将2004年《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公报》作为2005年我区两会期间人口、资源、环境专题会议的材料。
三、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质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足,严重影响我区地质环境管理工作。
我区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起步晚、基础差。目前各地(市)国土资源部门虽已组建,但地质环境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不到位,加之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的职能在基层最为薄弱,无论大小灾害险情都上报,要求国土资源厅派人调查,“分级管理”的制度没有落实到位。许多具体的、基础性的工作都集中到了自治区这一级地质环境管理部门,面对全区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地质环境工作时常处于被动应急的状态。
(二)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信息网尚未建立,地质环境信息社会共享程度较低。
由于经费、人员的缺乏,目前西藏尚未建立地质环境信息网,对西藏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资源宣传不够,地质环境信息社会共享程度低。
(三)尚未设立地质环境工作专项经费,多项地质环境工作未能政党开展
西藏无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难度极大,一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理,对人民生命财产赞成严重威胁。
CCT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LTD
旅行社许可证号:L-SC-GJ00030 国际一类社
中国国家旅游局指定办理中国公民出入境游的国际旅行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仙桥北路3号SOHO大厦3楼 - 康辉国旅总部. 旅游接待A23室
TEL:86-28- 86082622 / 86082022 / 86080300 FAX: 86656234
A:关于美景旅游网独立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版权由我们全部保留;
2、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任何网站及媒体均可以免费使用,如转载我们的文章或图片,
请注明来自美景旅游网 并链接到 www.mjjq.com,商业用途请先联系我们;
3、免责:我们在我们能知悉的范围内努力保证所有采写文章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但不对真实性和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本站采写文章图片如果和事实有所出入,美景旅游网不承担连带责任;
B:关于美景旅游网采用非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页面的文章、图片等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2、免责:由于采集的图片、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内容页面标注的作者、出处和原版权者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您是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所有人,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如果您反对我们的使用,本着对版权人尊重的原则,我们会立即删除有版权问题的文章或图片内容。
3、本页面发表、转载的文章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